盐边县傈僳族非遗传习中心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新发展复核为契机,组织了巾帼傈僳族刺绣展、“紫荆杯”两岸暨港澳青少年书画大赛四川赛区部分以傈僳族为主题的少儿绘画展等系列活动。
近年来,盐边县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兴文,逐步完善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强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自然资源的有效整合,在不断地学习借鉴中深入,在不断的探索中尝试,初步形成了盐边县傈僳族非遗文化传习中心“活态型文旅融合模式”。
傈僳族在盐边世居有几千年历史,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傈僳族婚俗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傈僳族服饰制作技艺属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8年,县文化部门依托三滩傈僳酒家,以傈僳族婚俗为载体打造了傈僳族非遗文化传习中心。建设了以静态的民俗展示与活态的婚礼传习相结合的傈僳文化展示厅、傈僳传统手工艺品工作室,将非物质文化与产业、旅游相结合,推动非遗文旅融合发展。目前,传习中心已被市妇联等有关部门纳入学研基地,2019年被评为攀枝花市首批“民族团结教育基地”,2020年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教育示范基地,并授牌攀枝花市博物馆总分馆体系第二批分馆。

由于傈僳族无文字记录,仅靠口传心授,开展傈僳族婚礼活动的传承人及传承队伍的培训显得尤为重要。正是基地的建设,让更多的传习项目有了活动的平台,在婚俗中的民族餐饮、民族服饰、民族舞蹈、民族音乐和民俗活动等一大批非遗项目逐步传习活跃起来。传习中心按照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生态保护理念,把“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人文环境一起保护,将静态的文物展示与活态的文化传承相结合,而傈僳族婚俗涉及到的各类傈僳族传统文化也得到很好的传承和保护,受众人群越来越多,且越来越年轻化,近几年共举行传统傈僳族婚礼40余场次,每次参与人数近1000人次。2021年,红果彝族乡凭借省级非遗传习项目“傈僳族婚俗”,获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2021—2023年度“四川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殊荣。县文广旅局根据傈僳族婚俗创编的舞蹈《夫织夫朵》参加“英雄攀枝花 颂歌献给党”攀枝花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广场舞展演活动中,在12个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喜获大赛一等奖。
除了文化传承外,还将非遗文化及非遗传承人向外传播推广。盐边县红果彝族乡三滩村村民贺正荣,凭借傈僳族手工刺绣作品《傈僳族挎包》,在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四川省非遗宣传展示主会场上拿下“百绣百年颂党恩”首届川渝非遗绣活大赛铜奖。随后傈僳族服饰又参加了“国风西南”的首秀展示,获得专家好评。盐边县“阿木诗依”傈僳族服饰制作技艺+项目,参加第二届中国妇女手工创新创业大赛,荣获“优胜奖”。

从内容挖掘、项目运行等有机结合、深度融合,让旅游从浅层的观光到深度的文化体验,从简单地看风景到感受到历史的笔触。盐边县正努力实现文旅发展 “诗和远方”的期待。(吴源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