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了方向。金口河区深入落实省委关于持续深化省内对口帮扶有关工作部署,聚焦乡村振兴重大主题,携手沙湾区多措并举开展了扎实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的创新实践。
找准产业发展“关键点”,增强“造血功能”
产业发展是为乡村振兴造血、供血的“心脏”。针对农产品销售渠道单一、市场影响力较弱,旅游基础设施薄弱,餐饮住宿制约旅游发展等情况,集中资金重点打造一批网红民宿,培育一批网红、发展一杯茶(老鹰茶)、研发一桌菜(乌天麻),以此作为样板示范,促进金口河区农旅融合发展。
一是树立民宿标杆,使小村庄按下“激活键”。针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胜利村内有品位、有灵魂、有特色的民宿少的难题,投入30万元个性化设计打造崖道半民宿,以点带面,引导景区民宿业主重视特色设计、特色装修,多开办一些“小而精”“美而特”民宿。
二是发挥网红效应,帮农产品“飞出”小凉山。引入专业第三方平台,把老鹰茶第五代非遗传承人包装培育为本土网红“瓦山黎胖子”,开启新媒体直播带货,宣传推荐老鹰茶、金丝黄菊、永胜腊肉、高山蜂蜜等农产品,让广大种植户共享发展红利。
三是研发天麻菜系,让山中珍品“摇变”美食名片。针对乌天麻仅粗加工销售,产品结构单一、产品附加值低的问题,前往贵州学习天麻宴研发经验,深化与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合作,成功研发出天麻菜系,并举办“天麻宴”菜品创新大赛等推广活动,将农特产品变为旅游商品,使天麻宴成为金口河的一张美食名片,有效帮助乌天麻延长了产业链。
强化民生改善“支撑点”,打造“精神高地”
解决群众实际困难,提升当地彝汉群众幸福感,是金口河一直以来的帮扶“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是“小投入”彰显“大民生”。在永和镇、共安彝族乡5个村投入60万元分别实施饮水提升项目,满足全村村民用水所需,投入36万元在和平彝族乡、永胜乡实施亮化工程,解决村民夜间行路难问题,购置30万元教学设备,改善6所小学办学条件,购买72万元医疗设备,提升区域医疗救助能力。
二是“小积分”激发“大能量”。推行“荣誉村民”积分管理机制,积分项目量化村民的日常行为,通过积分兑换奖励、评优评先等方式,引导更多党员群众投身村集体各项事业发展,积极构建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协同”治理格局。
三是“小服务”传递“大温暖”。以社区居民为中心,以提升服务为导向,建立“群众点单、网格员派单、商家接单、群众评单”的“四单”工作模式,构建“智慧邻里·便民服务5分钟服务圈”,使辖区居民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逐步形成较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
四是“小举措”促进“大团结”。开展结对帮扶260余场次,捐赠执法车辆、学习用品、办公用品约30万元;开展“校联体”“医联体”组团式帮扶工作和义诊、送医下乡等医疗救助活动10余次,举办农特产品展销会2次,帮助企业实现收入46万元,凝聚各方力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大团结局面。
抓牢人才振兴“着力点”,推进“提档升级”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金口河区致力于人才“选育留用”,通过对口帮扶拓展“朋友圈”,不断充实区内人才力量。
一是从“变”字破题,转变思想,推动干部能力强起来。先后5次带领共安彝族乡文店村组干部赴沙湾区牛石镇喻坝村学习赤松茸种植技术,为农村技能人才送技术、送理念,发动村干部、村民因地制宜发展赤松茸种植,在群众增收致富的同时,进一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真正培养一支带不走的高素质专业化队伍。
二是靠“育”字推进,多点培育,推动优质人才多起来。举办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培训班,提高区内干部人才自身“造血”功能;实施紧缺专业人才顶岗培养计划,选派医疗、教育、生态环境、城市建设人才到沙湾区顶岗锻炼、赋能成长。举办文旅从业者培训班提升文旅从业者能力,兴办桠溪移民安置点就业工坊1个,协办厨艺、养老护理员等“技能培训专班”23期。
三是用“扶”字拓展,扶智提能,推动脱贫群众富起来。党员干部与脱贫户通过“一对一”结对帮扶,以对口帮扶项目为抓手,指导按需发展家庭种植养殖产业,鼓励脱贫户通过技术培训等方式,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带动脱贫户持续稳定增收。(金口河区委组织部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