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实行‘机绣’后,随着产量的增加,我每月的工资增加了1000多元!”彝历新年来临之际,在峨眉山市对口帮扶项目彝绣车间厂房里,彝绣绣娘日布娘娘正在忙着给机绣成品进行绣制。看着源源不断织出的布匹,日布娘娘非常高兴。
在这家由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2020“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四川马边花间刺绣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乔进双梅创办的制衣扶贫车间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绣正借力“机绣”上档升级,产量日益增加。
据乔进双梅介绍,传统的彝绣因产量低、工时长、成本较高,仅能成为一小部分人的高端消费,长期面临市场转化度低、产品与大众生活存在距离、非遗艺术传播困难等问题。
为落实党建引领对口帮扶工作,峨眉山市对口帮扶马边工作队临时党支部帮助协调车间选址,购买了四台机绣机,通过机械化作业提高产量,从而拓展中低端消费市场。同时通过“专业合作社+车间+绣女”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安置点群众收益。
“彝绣有千年文化的积淀与传承,却养在深闺。工作队在彝族文化推广上持续做好‘穿针引线’的工作,让非遗彝绣用品成为家喻户晓的产品,提高本地绣娘获得感,促进整个彝绣产业发展。”峨眉山市第三批对口帮扶工作队领队张永彪介绍。
据悉,引进了机械化设备之后,制衣扶贫车间的产量达到25万件。马边彝绣产品由此走出了大山,远销广东等地区,带动易地搬迁安置点的160名彝族绣娘致富奔康,人均每月增收1000多元。(峨眉山市委组织部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