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马边:党建引领,“绘”出“彝山人家”好生活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2-11-08 05:01:37 编辑:王卫东 点击:
走进安置点,入眼便是“彝山人家”四个大字,这里青山环抱,风景旖旎,一幢幢小楼房错落有致,一条条水泥路直通家门,一排排路灯街边竖立。近年来,建设镇坚持以氛围营造为抓手,在党建引领、就业帮扶、乡愁融合等方向寻找突破口,积极探索集中点治理新路径,致力于实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美好愿景。
组织引领,强基固本,干群合力促发展。“彝山人家”是乐山唯一一个跨三个乡镇的大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人员结构复杂,管理难度较大。为更好地管理此地,服务群众,建设镇不断探索,始终坚持组织引领,按照“哪里有搬迁安置点,哪里就有党组织”的要求,与其他三镇合作成立联合党委,将服务由过去的“独角戏”成功变成“大合唱”。同时摸清集中点党员底数,建立党员花名册,采取“派驻帮建”方式在陈家溪集中点建立“小区党支部”,促进党的组织和党建工作全覆盖。此外充分发挥群众“主人翁”角色,从群众中选拔出综合治理专干1名和组长2名参与集中点治理并享受村组干部相关待遇。建立“村委—楼道—家庭”的自治模式,把小区划分为若干网格,发挥小区支部统筹协调作用,形成阶梯式的问题协商调处机制,实现跨区域搬迁安置集中点治理的新格局。
氛围营造,多措并举,产业兴旺促稳定。从“熟人村落”到“陌生小区”,以前还能靠着农耕生活的群众,到集中点里居住,无法种植、无法养殖,如何谋生?这成为了建设镇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留住群众,建设镇多方学习,多措并举。首先依托小区党支部,建立陈家溪集中点人员人力资源库,做到“三清两明”,通过花间刺绣公司,将“菜单式”培训、市场需求、民族文化对接,开展民族手工艺品加工、电商等技能培训,提升搬迁户就业技能,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专业化服务。同时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将集中点群众纳入建设镇公共就业创业服务范围,积极对接县级就业部门,依托浙江越城区帮扶、峨眉山市对口帮扶等契机,面向集中点精准投放就业岗位,集中开展专项服务、优先组织“点对点”返岗复工,通过周到细致的岗位提供、政策落实,力保集中点群众就业无问题。下一步建设镇将协同花间刺绣公司,建立彝绣扶贫车间带动群众增收致富。采取“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模式,促进周边群众实现“家门口”务工,收入节节攀升。
党员示范,去芜存菁,文明新风促融合。集中点的小广场上,每天傍晚都能见到一群跳广场舞的姐姐们,“我们的孩子都出去工作了,家里就剩下我们老两口,以前在山里的时候总感觉心里空落落的,但现在,小区里热热闹闹的,每天陪老伴散散步、陪老友下下棋,这心里也暖洋洋的。”一位坐在广场边上看老伴跳舞的大爷说道。群众的物质生活保障了,精神世界也不能落下。近年来,建设镇依托集中点改造提升工程,打造以彝族文化元素为主题的宜居环境,建立摔跤场、彝文化长廊、红白事点等,最大程度把彝族文化吸纳进来,助力群众找回“乡愁”。同时建立“童伴之家”、图书馆、技能培训室等场所,提升群众文化素养,潜移默化引导群众从“村民”向“市民”转变。此外以“积分制”机制为载体,充分发挥党员示范作用,在建立积分超市的基础上,对集中点周边已征用的闲置土地进行整理,划分出多块规范菜地,通过积分管理进行优先级分配和进退管理,推动群众弃陋习,树新风。“兑换的土地虽然不大但种菜是足够了的,我家兑换的地现在都种上的白菜、小葱、菜瓜,这种菜的过程既满足了自己的土地情结,也能借此教育孩子不能忘本,养成勤劳好习惯。”一位正在微菜园里忙碌的大哥说道。
“现在的集中点要赶上城里的小区了,小孩上学方便,老人看病不愁,我自己还能凭手艺赚钱,真的很感谢党委政府的关心和帮助。”一位在花间刺绣公司上班的女工笑着说道。为了让集中点的群众安居乐业,建设镇始终坚持党建引领,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在干群的共同努力下,一幅幅生态宜居的画卷正在“彝山人家”铺展开来。(杨妮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