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自“有事来协商”工作开展以来,永和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多次组织镇村干部开展专题调研。通过“问、说、议、评、办”等形式,广泛“问计、问需、问效”于民,探索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让群众话有地方说、事有地方办、困难有人帮、问题有人管。
采取“固定协商+流动议事”,畅通百姓诉求渠道
在村“两委”活动室设立“议事室”,实行村干部轮流坐班制,将每月第一周周二定为“集中议事日”,联系点县级领导、挂联部门干部、乡领导和包村干部“一线问事”,面对面倾听村民生活难、看病难、上学难、就业难、安居难、出行难等诉说,实打实建立民生诉求、设施完善、社会稳定等各类台账,心贴心回应意见与建议,搭建起群众常态化表达诉求的沟通平台。
在每个组设立流动“议事点”,由专人负责收集群众对民生改善、经济发展、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做好《村民议事登记薄》记录。“自己说自己的事,自己解决自己的事”使得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大增,既畅通了群众诉求表达的渠道,又解决了乡镇干部不下乡、不了解群众真实想法的问题。截至目前,全镇已开展议事活动17次,接待群众138人次。
利用“固定团队+乡贤党员”,强化基层议事能力
成立由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村“两委”干部构成的“议事工作组”,紧扣“有事来协商”工作调研中反映的难点、热点问题,确定议事主题、发出议事公告。同时,设置反复酝酿、多轮商讨、集体决议等议事环节,确保“大事”执行都有“路线图”和“时间表”。
广泛动员本地乡贤、退休老干部、老党员等有威望、有能力的“五老”人员组建“民间议事团”,参与群众矛盾纠纷防范和化解。先后通过“集中议事”解决新民村3组大渡河二桥建设征拆遗留问题、新乐村2组污水横流、滨河路社区三四合院用电改造等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8件次,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1件,在干群之间形成了“一人说事、大家献计、迅速落实”的良好互动格局。
加强“固定调研+志愿服务”,提升为民办事效率
将班子成员分片联系9个村社,根据各村社实际情况,按照协商程序规范开展协商议事活动,并要求各包村领导年内至少收集1-2件议题供党委研究,确保“有事来协商”工作不搞变通,不走形式。
针对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热情不高、服务形式单一问题,实行党员奉献积分的星级管理。对开展议事宣传、攻坚克难、工作创新等志愿服务情况、民主评议、群众满意度测评按照4:3:3的权重,计算得出服务积分。经征求党员群众意见、支部大会讨论后按比例评出一至五星级党员并进行公示,进一步激发党员干部为民办事服务意识,提高群众评事满意度和美誉度。全镇共开展森林防火、疫情防控、环境整治等志愿服务活动24场次,服务村社群众8900余人次。特别是在枕沙电站和观音寺片区征拆工作中,广大党员干部齐心协力,讲大局讲奉献,现已完成近350户移民安置群众征拆协议签订工作,为全镇重点项目的持续推进奠定了基础。
下一步,永和镇将进一步拓宽议事范围,加大议事力度,整合议事力量,把“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作为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振精神、凝心聚力,围绕乡村振兴,着力提升地方经济发展新台阶,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凌瑞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