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沙湾区以省级城乡社区治理试点区试点为抓手,充分发挥党建在基层治理中固本培元、穿针引线作用,围绕阵地亲民化改造、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健全完善制度和共建共治共享氛围营造等主要内容,抓细抓实项目计划实施,探索形成了一套城乡社区治理“沙湾模式”,治理成效逐步显现,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
实施亲民化改造,促硬件上有改观。坚持“示范引领+辐射带动”思路,对6个社区开展了亲民化改造,通过挖掘社区文化、提炼社区精神、打造社区品牌,把社区建成“居民大客厅”。从规模来讲,改造后的社区均超过了300平方米,南陵社区超过了1000平方米;从布局来讲,均实现了“去行政化”,按照“一加一减”方式,将最大的面积和最方便的空间留给了居民;从功能分区来讲,以满足居民需求为导向,实行“一对一”全岗通办公区,分类设置共享书吧、共享厨房、共享工具、社会组织孵化等功能分区,社区功能布局更加科学合理。
注重多元化参与,促软件上有提升。成功孵化全市首个社区社会组织行业促进会,培育引导25家社区社会组织登记备案,常态化引入优秀社会组织示范带动,大力整合本土社会组织力量参与社区治理;挖掘本土社工人才,组建“580社工服务队”提供心理疏导、资源链接等专业服务,常态化开展“微诉求”征集系列活动;成立“居民议事厅”,发挥“双报到”党员和社区骨干作用,推动各级各类资源、服务、力量向社区集聚,发动1200余名群众广泛参与,形成了居民事居民议、居民办、居民享的治理格局。
满足个性化需求,促服务上有亮点。针对社区儿童需求,开设“海星沙画”,免费提供场所、每周免费开设沙画培训班;针对邻里氛围不浓问题,创新开展“沫若友邻节”,在邻里间开展“互敬、互爱、互帮、互助、互学、互比”形式丰富的“六互”活动8场次;针对困难群体就业、就学等需求,引导公益慈善力量助力,开展“三送服务”(送慰问、送岗位、送技能)等系列活动30余次,建立社区手工工坊,实现“家门口就业”,进一步提升了居民获得感、幸福感。
探索多样化形态,促场景上有呈现。创新实施“商社联盟”,通过社区优质服务引导吸纳儿童培训机构等社区商家入驻;开展“铜河印象”系列活动,采取图文展览、故事讲述等方式,唤起居民共同记忆,增进情感认同和社区归属感;开设“社区能人直播间”,挖掘小区治理骨干28人,用身边人讲述身边事,引起居民治理共鸣,社区治理形态更加丰富。(汪清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