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口河区金河镇:创新议事法 开出乡村善治“特效药”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2-03-16 16:29:49 编辑:王卫东 点击:
为扎实推进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持续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解决群众密切相关的揪心事、烦心事、操心事,打通基层治理痛点难点堵点,乐山市金口河区金河镇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创新“党建+协商”议事法,打造群众能够参与、便于参与的“有事来协商”开放平台和畅通渠道,有效疏通乡村治理瓶颈,逐步形成“事务共议、资源共享、难题共解、发展共促”的良好格局。2021年以来,金河镇被评为“市级乡村振兴示范乡镇”,吉星村被评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曙光村、吉星村先后被评为“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等荣誉。
建机制搭平台、架起乡村治理“连心桥”
围绕“什么人”协商,优选议事“三标准”成员。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协商民主的全过程、各环节,成立镇党委副书记为站长的政协乡镇联络站,按照“联络站长+政协委员+协商人才+群众代表+其他”的协商队伍结构,制定协商议事成员选拔“三条标准”,力争最广泛、最有效、最真实的收集和反映民意,将“有威望、有公德心、有热心”的能人达人、乡贤代表、种养殖大户等人员列入议事成员,建立《金河镇政协联络工作站“有事来协商”人才库》。目前,联络站现有站长1名,工作人员2名,区政协委员2名,社情民意观察员8名,人才库储备20人。
围绕“怎么样”协商,规范议事“三部曲”流程。为确保议事流程高效有序,研究制定《金河镇有事来协商工作指南》,紧扣议题确定、方案制定、召开会议、成果报送、跟踪问效“五大环节”,谱写流程“三部曲”,解决“议什么、怎么议、议的效力”等问题。凡确定议题必经公开征集、研究甄选、报审备案“三个步骤”,协商议事须把握拟制方案、调查研究、会议协商“三个环节”,成果转化要确保结果报送、督促办理、跟踪问效“三个落实”。
围绕“哪些事”协商,建立议事“三四五”机制
通过民生、发展、问题三个导向,关注民生实事、发展大事、关键“小事”,从与群众息息相关的民生利益问题出发征集议题;从事关镇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中选择议题;从群众关注的焦点、难点和反映强烈的问题中确定议题。落实征集民意、协商议题、协商结果“三步公开”;做到委员牵头、有序平等、理性合法、适时有效“四个坚持”;突出议镇域发展规划、民生实事办理、疑难矛盾纠纷、乡村产业振兴、乡风民俗革新“五个重点”。
强组织解难题、打通乡村治理“中梗阻”
“四方借力”助推议事“高质高效”。向党组织借力,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强化最大政治引领力;向政协委员借力,激发为民干事热情,增强委员履职执行力;向乡贤达人借力,紧扣群众利益无小事,提高乡贤能人向心力;向区级部门借力,联合部门齐抓共管,群策群力解难题,提升行业联控公信力。
“阵地聚力”强化议事“常态长效”。通过协商议事使乡镇干部“沉”下去、政协委员“动”起来、居民群众“融”进来,投入资金15000余元打造接地气、有活力、促和谐的协商阵地“金河议事堂”,进一步筑牢面对面服务群众的“前哨阵地”,形成“找准问题—有地协商—跟踪落实”的闭环管理。平台建设以来,有效解决群众占地赔偿、造林补助款发放、土地流转、环境整治等难点痛点问题10余个。目前,成功打造区级“有事来协商”示范平台点1个,面积约50平方米,建立8个村级议事平台。
“靶向发力”锚定议事“发展成效”。将“为民解难、凝聚合力”贯穿协商全过程,常议群众“柴米油盐”,常尝百姓“苦辣酸甜”,将协商议事与基层治理、积案化解紧密结合,全面聚智汇力,以破解十余年信访积案为打响协商“最强音”的“开门首件事”,开展协商议事10余次,对协商达成一致的意见实行挂牌销号制度,协商结果持续动态跟踪、转化落实,通过“落实好”促进“议得好”,化解以往村民“找人难”“解决难”“追踪难”等诸多问题。
共商议绘同心、开启乡村治理“金钥匙”
唱响“好声音”。紧紧围绕区委“1168”发展思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找准“小切口”、关注“大民生”,共组织开展调研活动2次,协商议事典型案例3件,收集社情民意30件;充分发挥协商优势,荟萃人才、广泛联系,在服务基层治理、助力巩固脱贫成效、助力乡村振兴等取得积极成效,当好党委政府“好帮手”。
形成“金点子”。每月逢1、4、8,每周逢周二被确定为金河镇各村(社区)的“集中说事日”,由村党支部组织常职干部、村辅警、法律明白人、纠纷调解员、群众代表等同堂共议,动员党员干部群众互相“说事”,建言献策,形成村级发展“金点子”。
画出“同心圆”。一枝一叶总关情,一点一滴见初心。金河镇力争将“有事来协商”打造成谋划发展、助困帮扶、矛盾排解的“金字招牌”,求得“最大公约数”,让“众人的事由众人商量”成为党员干部、居民群众齐抓发展的共识,为振兴乡村、激发治理内生动力增添亮丽风景,全面增强群众获得感,提升社会满意度,形成共治、共享、共建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刘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