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乡镇都有一批乐善好施、热心公益的爱心人士,但多数地方人员分散,献爱心的渠道狭窄、方式单一,如何广泛动员、吸引和整合社会资源加入慈善力量,成为地方的难点。近年来,乐山市犍为县定文镇围绕“党的工作全覆盖、服务群众零距离”,将增进群众福祉作为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探索有效路径,着力汇聚慈善力量,打通广大爱心企业、公众参与及支持公益事业的渠道,引领民间互帮互助的新风尚,为基层治理注入新动能。
党建引领,整合社会+本土慈善资源
“感谢党委、政府积极作为,替我找到了爱心人士,解决了实际困难,可以继续完成学业。”正在兰州就读大学的小唐深情地说道。
小唐是定文镇的一名贫困学子,父母双亡,家境十分困难,今年因一直资助他的爱心人士资金困难,暂停了资助,导致小唐连生活费都无法凑齐,眼看学业就要中断了。镇党委接收到小唐的情况后,积极寻找对接各方爱心人士,终于找到了现犍为县志愿爱心协会会长王代平,了解小唐的遭遇后,王会长赓即表示每年资助小唐生活费7000元,帮助他圆自己的大学梦。
在定文,这样的爱心故事不止一例,这样的爱心人士也不止一个。近年来,定文镇着力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倡导人大代表、党员、在外成功人士、返乡创业能人、社会爱心人士等加入慈善队伍,精准解决了一批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截至目前,吸纳慈善力量50余人,筹集爱心资金10万余元,帮助因病因残等致贫的群众和困难户200余人次。
创新管理,搭建组织+队伍连心平台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8.18”洪灾,全镇范围内基础设施破坏严重,部分群众有家难回,万龙君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主动与党委对接,毫不犹豫地捐出了50000元,希望能帮助家乡渡过难关。“党委、政府为我们搭建了慈善平台,通过平台,虽然远在他乡也能了解家乡情况,家乡有需要我都会尽一份绵薄之力。”在浙江经商的上场村村民万龙君说到。
为了有效联络与慈善队伍人员的感情,增强队伍凝聚力,镇党委积极探索管理模式。建立台账管理机制,将慈善队伍所有人员纳入台账管理,定期盘点摸底,动态增减,由党组织统筹各方服务资源,确保信息准确,作用精准,多层次解决群众面临的困难;建立慈善帮扶对象台账,详细记录帮扶对象的个人情况、帮扶需求以及享受的帮扶服务等,实现资源对接、动态管理与监督帮扶。装订一本亲情号码簿,落实专人主动联系,热情服务,为爱心人士提供力所能及的政策咨询,代办代跑等服务。组建一个微信联络群,及时分享扶贫解困情况,定文镇的发展情况、大事要事等,有效激发慈善人士的归属感、发展认同感和建设责任感。搭建一个参事平台,吸纳慈善人士加入村级能人议事堂等议事平台,定期组织召开座谈交流会、有事来协商等,动员他们参与家乡发展,主动建言献策,宣传政策方针。积极组织志愿服务、关爱妇女儿童、扶贫解困等慈善活动,不断弘扬社会正能量。
做实礼遇,实现激励+回馈良性循环
要将爱心人士的心留住,不仅是要在管理上加强,组织的认可和礼遇也必不可少。
李君,是方井村的返乡创业能人代表,也是定文镇慈善队伍中的优秀代表,献爱心,关心群众一直是他奉行的重要事。2018年,贫困村民卢正锴身患重病,急需巨额医疗费用,他发动亲朋好友筹集善款上万元,送到医院病床前;2019年,一名不满两岁单亲幼童被滚油烫伤,他通过“朋友圈”,很快筹集资金约5000元,送到乐山武警医院。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他更是挺身在前,主动担当作为,防护物资紧缺状态期间,李君组织爱心人士第一时间捐款,利用各种渠道筹集物资。2016年,鉴于李君一直以来的优秀表现,他被组织推选为县人大代表。今年,李君是被推选为全镇唯一一名市人大代表,在参会期间,他积极为定文发声,提交了《关于农村垃圾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关于在乡村振兴中解决农村用地难问题的建议》两个建议,为回馈地方发展作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
为了有效激活爱心人士参与建设的热情,不仅留善举,更要留人又留心,定文镇党委积极探索慈善队伍示范激励机制,鼓励支持符合条件、有参政议政能力的爱心人士参选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思想素质好,综合能力强,热心定文发展的爱心人士,可根据其具体情况优先发展为中共党员,也可作为村级后备力量进行重点培养;对作用发挥好的,影响范围广的爱心人士可网上公开报道表扬,也可邀请列席镇人代会、工作座谈会以及参加各类重大节庆活动。
在这批爱心人士的辐射带动下,互帮互助的文明新风吹遍全镇,仅新冠疫情和“8.18”特大洪灾期间,全镇就有3000余名党员群众捐款,其中贫困户就有217户。(邱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