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边县聚焦“三大领域”释放改革红利 写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2-03-03 14:43:31 编辑:王卫东 点击:
峨边彝族自治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市部署要求,聚焦聚力“三大领域”,统筹推进接续乡村振兴,充分激发乘数效应,加快实现两项改革由“物理变化”催生“化学反应”,持续释放更多改革红利,扎实写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 
做实乡村规划,释放发展红利
高效有序推动县域规划整体布局。县委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机遇,紧扣市委“旅游兴市、产业强市”工作主线,按照峨边“18345”总体发展方略,强化多规合一推进国土空间规划、全域旅游总体规划、乡村振兴“1+7+N”规划编制和落地落板;完善提升“十四五”交通、产业、社会治理、智慧城市等专项规划,全面构建以县城为城乡统筹发展中枢,以黑竹沟旅游业为核心增长极,以三河流域乡(镇)村布局和三河三带产业布局为支撑的“1+1+2”全域协同发展新格局。
抓好片区规划做强产业。根据全省乡村片区国土空间规划工作要求,结合县域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十四五”规划、乡村振兴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细分产业空间布局,打破乡镇行政区划限制,探索将经济区和行政区适度分离,把全县划分为大渡河百里桃竹片区、白沙河高山果蔬片区、官料河生态林竹片区、黑竹沟彝文化旅游片区,绘制好县域经济地理版图,以国土空间规划统筹交通规划、产业规划、旅游规划等13个专项规划,实现“多规融合”。
推动乡村片区规划编制落地。围绕市委赋予峨边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与生态经济先行区”的定位,峨边结合乡村产业和社会发展合理需求,科学转变乡村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方式,优化乡村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和建设空间,统筹乡村产业空间布局。紧扣“致力绿色崛起、建设美丽峨边”发展主题,推进“全域旅游兴县”战略,将全县划为大渡河百里桃竹、白沙河高山果蔬、官料河生态林竹、黑竹沟彝文化旅游4个镇级片区和25个村级片区,确定4个中心镇、25个中心村。全面启动了4个镇级片区规划编制,第一批次优先开展大渡河百里桃竹片区、白沙河高山果蔬片区2个镇级片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交通运输等13个专项规划编制,实现“多规融合”。同时,启动先锋片区、星星片区等4个村级片区规划编制。
提升公共服务,释放民生红利
优化整合教育资源。通过调整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教育服务水平。峨边彝族自治县椒江太阳坪小学(共两期)竣工投用增加学位供给540个;推进太阳坪实验中学(一期)和峨边彝族自治县第二幼儿园(滨江幼儿园)建设,竣工后增加学位2270个;新建毛坪中学和大堡中学学生宿舍楼,增加学生寄宿制订床位供给;推动教育资源整合,撤销村小教学点3个、村幼教学点21个,整合更名村幼教学点11个、民办幼儿教学点1个,更名小学教学点1个。
提升医疗服务能力。通过整合医疗资源布局、完善硬件设施、拓展服务项目,提升乡村医疗服务水平。将19个乡镇卫生院整合成15个,撤销4个乡镇卫生院建制作为所属乡镇卫生院分院;130个村卫生室整合成91个建制村卫生室,撤销35个村卫生室设置为村服务点,构建“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分院+村卫生室+服务点”的医疗服务体系,实现乡村资源优化配置且服务不减。打造黑竹沟镇中心卫生院医疗卫生次中心,改建勒乌乡卫生院,乡镇卫生院DR射线系统安装实现全覆盖,6个乡镇卫生院增添B超、心电图机,实现乡村医疗基础硬件大提升。新建乡镇中医馆14个,配备中医药人才28名,全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提升养老育幼服务能力。聚焦“一老一小”重点人群,采取城乡结合,共同推进的方式,实现养老育幼服务健康发展。整合资源建设完成东风新城社区养老综合体,郭凡村、大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个,五渡、黑竹沟农村区域养老服务中心示范点2个,完成新林敬老院适老化改造,城乡养老服务供给能力显著提升。全县村(社区)建立了“妇女之家”“儿童之家”和巾帼志愿服务队,并在全县乡镇实施童伴计划,建立了童伴之家,开展儿童关爱服务,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健康成长,“一老一小”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激发队伍活力,释放治理红利
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实施黑竹沟二级城镇消防站、应急指挥平台建设,以片区为单元编制《应急体系专项规划》。采取招录、组建等方式新增专职消防员10名,强化乡应急队、村应急分队建设,提升基层救援能力。
完善农村司法体系。采取增加专业力量、下沉机关力量、整合社会力量等方式,配齐13个乡镇政法委员、91个村“一村一辅警”,调配专职辅助人员13名,司法助理员10名,专职人民调解员8名,聘用兼职人民调解员791名、“德古”53名,实现99个村(社区)法律顾问全覆盖。采取撤并、整合、调整等方式优化乡镇派出所、司法所、人民法庭等机构配置,调减19个乡镇派出所为7个,19个乡镇司法所为13个,7个人民法庭为6个,推进法律服务机构不断完善,建成1个禁毒防艾示范基地,建成1个县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3个乡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99个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实现农村法治资源优化配置。
提升基层群众自治水平。聚焦自治组织健全、自治队伍提升、自治机制完善,构建“治理有效、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基层群众善治新格局。结合村“两委”换届,配齐配强村(居)民委员392名,完成村(居)务监督委员会、村(居)民小组长、村(居)民代表、共青团、妇联组织、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推选,健全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推进自治队伍素能提升,实施村干部学历提升三年攻坚行动,104名村干部及后备力量参加学历提升。完成新一届村(社区)常职干部全覆盖培训,培训村“两委”班子成员382人次。完善自治机制,厘清自治权责边界,指导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村(居)民自治章程、“红白”理事会、民事代办等9项自治制度。(翟晓莉 雷富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