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达州市人民检察院召开以“益心为公、天下为公”为主题的公益诉讼检察工作新闻发布会,向媒体披露了2021年以来达州关于食品安全、文物遗址保护、水体保护、环保税征缴等公益诉讼典型案件。
发布会上,达州市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张盛通报全市检察机关近两年公益诉讼工作情况,达州市检察院第六检察部负责人发布4起公益诉讼典型案例,参会检察官就有关公益诉讼检察工作情况回答了媒体提问。发布会由达州市检察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于蒲主持。
2021年以来,达州市检察机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意见》,按照最高人民检察院“讲政治、顾大局、谋发展、重自强”的总体要求,有序有力推进公益诉讼工作。达州全市检察机关共受理公益诉讼线索769件,立案审查758件,其中行政公益诉讼512件,民事公益诉讼246件;向行政机关发出诉前检察建议512件,就行政机关到期未回复、整改或整改不到位向法院提起行政公益诉讼3件;提起民事公益诉讼185件,其中单独民事公益诉讼7件,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168件,法院判决支持率100%,先后有4件案例入选“四川全省典型案例”,形成了“办案规模稳中有升、案件结构持续优化、办案质效渐次彰显、公益品牌茁壮成长”的整体态势。
公益诉讼作为一项全新的检察业务,达州全市检察机关始终围绕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这个核心,重点围绕四个方面定向发力,一是凝聚合力,推动公益保护共建共治共享大格局。通过主动更新司法理念、主动争取外部支持、主动寻求价值认同,形成了内外联动、上下贯通的工作合力;二是规范办理,推动公益诉讼工作行稳致远。持续深耕法定领域,积极稳妥拓展新领域,通过围绕重大决策部署开展专项监督、围绕群众民生需求开展重点监督、围绕辖区发展布局开展跟进监督,定期开展公益诉讼办案情况分析研判、通报工作,推动工作中突出问题解决;三是精准监督,提升公益诉讼工作质效。紧盯立案、证据、时效、结案“四道关口”,多措并举倒逼办案质效稳中有升,秉承持续跟进监督理念,常态化开展“回头看”工作,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四是狠抓基层基础,在优化配置中集聚检察力量。通过机构设置、人员配置、外脑借力、科技保障“四个到位”,持续为公益诉讼发展补给动能,实现了“四大检察”全面协调发展,为达州奋力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翼振兴战略支点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张盛表示,下一步达州全市检察机关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最高人民检察院“质量建设年”工作要求,围绕“争创检察双一流、服务达州新定位”工作思路,着力在公益诉讼质效提升、品牌塑造、队伍素能上下功夫。一是高点站位,做到履行职能与服务大局同频,自觉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等民生关注领域为重点办理公益诉讼案件。二是加大力度,做到理念更新与办案质效同抓,践行“双赢多赢共赢”办案理念,通过促进依法行政,一体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三是夯实保障,做到健全机制和提升素能同步,加强内部配合和外部联动,建强专业化办案组织,积极探索运用信息化手段和新科技服务公益诉讼,提升办案能力。(聂旭波)
附:达州市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典型案例
达州市某食品公司销售添加“无根豆芽素”的成品豆芽7400斤,获利5920元。2021年8月18日,达州市人民检察院在充分研判听证意见的基础上,向达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民事公益诉讼,诉请法院判令侵权企业销售支付金额十倍的惩罚性赔偿金59200元。
2019年至2022年,四川省宣汉县检察院与重庆市开州区检察院以公益诉讼跨区域协作为依托,联合开展红色遗址保护,成功督促两地文旅、退役军人等部门对杨柳关阻击战遗址进行修缮保护。
梁平区和开江县境内的新盛河(又名任市河)是明月江上游的重要支流。重庆市梁平区新盛镇百亩藕田毗邻新盛河,沿河农户使用化肥和农药,污染新盛河。四川省开江县任市镇老街村居民生活居住区没有修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生活污水沿露天渠道直排新盛河。针对跨区域河流生态环境保护,川渝两地检察机关建立协作机制,加强联系沟通,信息、证据共享,协同行动,提升生态环境公益保护实效。同时,两地检察机关协调行政机关多方参与、齐抓共管,推动形成跨区域河流生态环境大保护格局。
通川区辖区两个房地产开发项目在建工程的施工单位未依法向污染物排放地通川区税务局申报缴纳环境保护税,应收税款未及时足额入库,致使国有财产流失,损害国家利益。通川区检察院对辖区内在建工程项目开展环保税专项检察公益诉讼监督活动。通川区税务局收到检察建议书后高度重视,组织开展了专项清查、补报,对涉案的两个工程项目共征收环境保护税13.42万元、滞纳金7145.59元;同时对辖区内所有建筑工程进行了梳理,对相关项目未核定环境保护税的企业重新进行了核定,对已经核定的企业进行催报催缴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