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头齐观耍傀儡,搬演故事又一回。”《东京梦华录》中所描绘的正是木偶戏的演出场景,人以木偶为媒介,以歌舞演故事。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曾被誉为“木偶之乡”,当地有一种名为“资中中型杖头木偶戏”的传统戏剧广为流传,演员以左手持主杆、右手持侧杆,托举着木偶操纵其动作,以极具地域特色、乡土风情的表演,在舞台上演绎出人间百态、离合悲欢,将一个个娓娓动听的故事缓缓道来。
1953年,资中县木偶剧团成立,现任团长胡海作为资中中型杖头木偶戏的第六代传承人,自幼便深受其影响,长久以来的耳濡目染,让他选择了这条传承非遗文化之路。多年来,他秉承着自己的热爱,精雕细琢、推陈出新,让木偶戏这项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的同时,也在其发展历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儿时结缘
终圆木偶艺术之梦
今年53岁的胡海,在这条非遗传承之路上已经行进了37年。谈到是如何同资中木偶戏结下不解之缘时,胡海将自己儿时的珍贵经历娓娓道来,“我们小时候的娱乐方式太少了,记得那时最高兴的事,就是过年过节的时候能够看到一场木偶戏演出,艺人们凭借着高超技艺操纵木偶,能让没有生命力的木偶变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所以让我每次观看演出时都沉醉其中。”胡海回忆道,自己就是在木偶戏的熏陶和影响下渐渐地长大,那份发自内心的热忱和喜爱,让他对这门传统技艺加深了解的同时,也在他心底埋下了一颗叫做梦想的“种子”,那就是“有一天自己也能成为一名木偶演员”。
如何能让梦想的“种子”生根发芽?需要的是一个合适的契机。1986年,资中县木偶剧团面向社会招生,这意味着16岁的胡海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机会,他鼓起勇气报名参加考试,并在考试过程中竭尽所能地展现自己,最终从近500名考生中脱颖而出,成功被木偶剧团录取为20名新生中的一员。当胡海背上行囊、离开家乡时,父亲对他说道,“既然选择了‘耍木偶’这个行业,就要干一行、爱一行,还希望你能走一路、红一路。”这句语重心长的叮嘱,成为胡海人生航向的“指明灯”。
然而对胡海来说,进入剧团只是一个起点。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想要入门这项“指尖上的艺术”,光靠一腔热血远远不够,还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和耐心。幸运的是,胡海在学艺生涯中得到了剧团内两位资深老师的悉心教导,时任团长张反修教其表演基本功,能工巧匠李友生教其制作木偶的技艺。“为了练习基本功,需要连续两三个小时托举着木偶,那种又累又痛的感觉终生难忘,但也为我后来登台演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胡海回忆起那段艰辛的学艺经历时表示,也正因自己的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再加上两位老师的精心培养,很快便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掌握了制作木偶的基本技艺。
从学艺新人成长为剧团“顶梁柱”,一路走来,胡海有艰辛也有收获。进团不到四年,胡海便频频亮相于各大舞台,其主演的剧目深受观众好评,由他参与制作和担任主演的《斗妖记》,曾在全国木偶皮影戏汇演中荣获金奖。1995年,胡海第一次随团出国演出,“听到能出国表演的消息,我激动得一整夜都没有合眼,年轻演员中只派了我跟老师们一同前往。”胡海说道,“当时,国外观众对我们的演出赞不绝口,每次演出结束后,他们都排起长队来摸摸木偶、跟木偶合影,这让我们都觉得非常的荣幸,也非常的光彩。”谈及这段最为难忘的演出经历时,胡海的语气里透露出满满的骄傲。
常有波折
苦泪交织亦不放弃
对于胡海而言,传承非遗文化的过程并非一路平坦,而是常有波折。随着时代的发展,纵然是历史悠久、一度辉煌的资中木偶戏,在面对新型娱乐方式的猛烈冲击时,也曾陷入过生存危机和失传窘境。2005年,恰逢资中县进行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资中县的文工团、川剧团、木偶剧团三团合并。“‘三团合一’对于我们剧团来说,考验非常的大。当时,老一辈的艺人已经退休了,跟我同一批进团的人也相继转行,剩下能够表演木偶戏的人只有4个,其中就包括我。演出场次减少,剧团资金紧张,无法正常经营,可以说那是我们最困难的时候。”胡海回忆道。
问及胡海内心有没有动摇过、想要中途放弃的时候,他却感触颇深,“家人和朋友都纷纷劝我转行,自己出来开演艺公司,但父亲希望我‘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路、红一路’,师傅也教导我‘要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要让资中木偶戏代代相传’,他们的话语是支撑着我这些年坚持下来的动力。”即使这些波折曾让他流下过无数的汗水和泪水,但只要想起父亲的殷殷嘱托和师傅的谆谆教诲,胡海便坚定信心矢志不移。
2006年,胡海临危受命接任团长。剧团当时面临着几个困难:一是能够从事木偶戏表演的人员不多;二是剧团资金紧张,难以支撑日常运营;三是这项传统技艺无人问津,市场逐渐萎缩。在这些实际困难面前,如何让资中木偶戏重新焕发生机?经过深思熟虑,胡海最终提出“换脑子、挣票子、保牌子”的创新发展思路。“我先让剧团内的23个人全部参与练习木偶操,在培训过程中发掘人才。同时,也积极向上争取招收新生。除此之外,我们还创新演出形式、创作演出剧目,进一步拓宽资中木偶戏的市场。”
步履不停
传承之路越走越远
创新“活水”为这项古老技艺注入了全新的生命力。近年来,资中木偶戏的演出剧目类型已经拓展到童话剧、神话剧、卡通剧、现代剧等,并且运用了歌舞、小品等演出形式,还利用电影、电视等媒介进行传播。同时,胡海还带领剧团对木偶的绝技表演进行创新,经过大量尝试,最终创新出形式多样、巧思独蕴的木偶绝活,例如:木偶吐胡子、木偶顶坛、木偶变脸、木偶吐火、木偶长绸舞、木偶杂耍、木偶书法等,“目前,这些木偶绝活常常被用于舞台表演,深受观众好评。”胡海坦言道。
资中木偶戏同多种艺术形式的巧妙结合碰撞出了新火花,总能令人耳目一新。“我们创作的廉政木偶剧《包公办案》,就极富趣味性、教育性和娱乐性,每次到学校演出时,都备受欢迎。前不久,我们在省歌舞剧院演出的大型现代木偶剧《张大千之匪巢磨难》,也获得了很多观众的点赞和好评。现在不光是小孩子喜欢我们的表演,连一些年轻人看了都啧啧称奇。”胡海激动地表示。
不断推陈出新的资中木偶戏,凭借着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和表演技巧,让这项传统技艺迎来新机遇的同时,也为资中木偶剧团揽获了无数的荣誉。“我们曾连续两届获得‘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这是很不容易的!”胡海感慨道。除了在当地小有名气以外,剧团还走出了国门,先后到过哈萨克斯坦、俄罗斯、新西兰、澳大利亚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演出,向世界传递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声音。直至2014年,资中中型杖头木偶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胡海与剧团同事们的长久坚守,最终“守得云开见月明”。
如今,这项优秀的传统技艺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保护。同时,它也凭借着灵活多变、精细华美的艺术魅力,逐渐走进了大众视野,收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喜爱。近年来,向新而生的资中木偶戏除了在剧场内进行表演以外,还通过开展“百场木偶戏进校园”“送文化下乡”“资中大舞台”“资中之春”等多个文化品牌活动,年均演出场次高达300多场。通过走近群众身边,让他们近距离感受木偶戏的深邃魅力,让人大饱眼福的同时,也将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在群众的心田。
如何能让浸润着百年历史的资中木偶戏历久弥新?“我会继续弘扬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刻苦钻研这项传统技艺,带领大家生产更多、更好的剧目来宣传巴蜀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还要教出更多的新学员,帮助人才培养进入良性循环,让资中木偶戏生生不息、代代相传。”胡海充满希望地说道。这些年来,一批批新学员的加入,为剧团注入了“新鲜血液”,胡海常常带领着他们苦练基本功,并将自己引以为豪的木偶技艺倾囊相授,亲手培养了30余名学员,并创作出《竹琴悠悠唱内江》《资中新唱》《张大千之匪巢磨难》《万古千秋颂苌弘》等一批精品力作。
2018年,“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公布,胡海的名字赫然在列。“解锁”新身份固然值得欣喜,却也让胡海深感重任在肩。
前路漫漫亦灿灿。“在传承资中木偶戏的这条道路上,我已经走过了37年。作为一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我有这个责任和义务将它发扬光大。未来,我将坚定不移地走下去,用好的技艺、好的作品回馈社会,为这项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胡海说,传承资中木偶戏是他这辈子最想做好的一件事,而他的行动和经历也正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路、红一路”这句话最好的诠释。“择一事,终一生。”其实对胡海来说,关于传承资中木偶戏的故事还在延续……(张嘉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