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自贸区②|川南临港片区:刷新“税务速度” 加码惠企力度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2-03-26 11:12:07 编辑:李光超 点击:
2017年4月挂牌以来,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即将走过五年不平凡的历程。近日,我们走访一线前沿,感受税务改革创新的热浪,记录税收服务自贸区建设的步伐。
顺着蜿蜒的沱江,行走的第二站,我们来到川南临港片区。清晨,“隆隆”的轰鸣声穿透繁忙的泸州港,一艘艘满载集装箱的货轮起锚开航,强劲的马力卷起千层波浪。
自贸区机遇与港口优势叠加,5年间,川南临港片区这片仅19.99平方公里的“小小试验田”,大胆试、大胆闯,累计形成389项创新成果,树起内陆开放型经济的新标杆。

“春江水暖鸭先知”,税收无疑是观察营商环境变化的一个绝佳“切片”。从优化办税流程到加快退税速度,从“单枪匹马跑企业”到成立自贸区税收服务和管理团队,在税收政策服务的全力支持下,川南临港片区鼓起风帆,踏浪远航。
创新——28项举措刷新“税务速度”
自诞生之初,自贸试验区就肩负着改革创新的使命。创新在哪?川南临港片区用不断刷新的“税务速度”来回答。
初春的上午,当我们来到盈田智能终端产业园内的四川英望科技有限公司时,工人们正争分夺秒加紧生产最近收到的一批8000万元海外订单。
公司总经理李龙艳边走边向我们介绍,英望科技是一家专门从事智能终端及其软硬件设计、制造及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产品远销迪拜、孟加拉、泰国等地,颇受市场青睐。得益于川南临港片区在全国率先打造的“生产型企业出口退税服务前置”模式,赶在企业办理出口退税申报之前,税务部门就提早介入调查,给企业省下至少1个月的函调时间。
“不到两小时就完成了出口退税的全部手续,给我们企业带来了速度和便利性。”李龙艳对此很是惊喜。
不只李龙艳有这般感受,走访中,“自贸区办税效率高”几乎是受访企业的共识。1天、1小时……不断更新的时间刻度,折射的是税收服务自贸区建设的力度。

近几年,以跨境电商为代表的外贸新业态兴起,外贸企业的市场空间随之扩容。在川南临港片区,将企业办理退税时间从十天缩短到一天的“增值税增量留抵即报即退模式”,为企业迅速盘活资金。
踩着跨境电商的风口,泸州临港自贸投资有限公司打造的“洋淘港”一跃而成内地重要跨境电商平台之一。业务量指数级增长的同时,公司财务负责人倪贤容敏锐地感受到,现金流压力逐渐增大。好在,“指尖退税”新模式为洋淘港带来“及时雨”,去年,企业享受增值税增量留抵退税85万元。
“有了现金流支持,我们不仅拿下泸州市首单保税备货进口业务,去年还成功投用全省首个跨境电商一体化智能仓储。”谈及公司的营业状况,倪贤容很高兴。
创新从未止步,5年来,依托自贸区先行先试优势,川南临港片区在税务创新上频频探索,先后推出28项便民办税创新服务举措。其中,“生产型企业出口退税服务前置”模式、“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智能辅助申报服务”模式分别被国务院列入自由贸易试验区第五批、第六批改革试点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
开放——专业“智囊团”跑出税务温度
自贸试验区,站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展示开放中国、促进自由贸易。
探路寻路,每走一步都不容易。在川南临港片区,企业出海同样道阻且长。有的企业因不了解他国税制,对境外涉税风险心存忧虑;有的企业则因发展模式单一,亟待转型。
针对企业的不同困扰,川南临港片区汇聚税务系统内金融、国际贸易、税收、海关、信息技术等领域人才,创新组建自贸区税收服务和管理团队,“智囊团”主动出击,集中力量因企施策,用专业服务传递税务温度。
“外贸出口原本占我们公司贸易总额的98%,去年我们大半的订单运输滞缓,运输周期普遍延长,甚至比预计延长4个月,严重影响了公司货物保质期和回款周期。”谈到此前企业遭遇的难处,销售部负责人李娴叹了口气。
李娴所在的四川彼得贸易有限公司是川南临港片区一家主营饲料添加剂、防毒剂销售出口的外贸企业,受疫情和国际形势影响,集装箱运价持续攀升,公司订舱困难,出口贸易受损明显,资金无法及时回笼。
眼看生产经营陷入困难,公司上下萌生出转型的念头,打算在拓展国际市场、稳住海外订单的同时,出口转内销,尽可能打开国内市场。然而,突然调转方向做内销,市场信息缺失,产品又急需出手,彼得贸易面临诸多新难题。“出海难,掉头也难。”李娴坦言。
得知企业情况后,泸州市税务局自贸区税收服务和管理团队通过大数据筛选,向其推送了4户下游企业,“牵线搭桥”助其敲定1户合作企业,顺利达成合作意向。万事开头难,靠着出口与内销“双腿”走路,彼得贸易的转型已“转”出新机遇,2021年公司内销业务量360余万元,同比增长两成。
与我们交谈的一会儿功夫,李娴的电话响个不停,电话那头是全国各地来的订单。“有税务部门的支持,我们就像装了弹簧,浑身绷足了劲儿。”李娴笑着说。
“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而是开放互促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双循环’背景下,川南临港片区是四川改革开放的新高地,税收则在这片试验场上充分发挥自身力量,助推开放之门越开越大。”团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朱青评价道。

发展——减税降费加码惠企力度
世界银行报告表明,良好的营商环境会使投资率增长0.3%,GDP增长率增加0.36%。对自贸试验区而言,营商环境优化尤为重要。
如同“春江水暖”,企业和企业家对营商环境的感知最敏锐,也最深刻。5年间,川南临港片区的企业合计减免税费额超3亿元,享受税收优惠的户数也逐年增多。不仅如此,税务部门通过“数字画像、精准定制”,按照企业登记的注册类型、所属行业、认定资格等加贴“属性标签”,为企业送上专属税收政策“工具箱”,陪伴它们从落地生根到枝繁叶茂。
“这是我们和自贸区一同成长的五年。”在泸州京川集团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总经理黄启洲告诉我们,2017年川南临港片区揭牌那天,京川集团也注册成立。从单做手机,到生产主板、液晶显示屏等产品,逐步形成产业链配套,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减税降费的落地见效。
“5年里我们累计享受税费减免300多万元,光是西部大开发企业所得税优惠就减了180多万,另外还缓缴税款800多万元。减也好退也好,都是真金白银的支持。”黄启洲说。
与京川集团同年成立的智能终端企业四川友信达科技有限公司,则更多受益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
疫情冲击下,“宅”经济带来电子消费品需求高涨。“海外仓库库存消化飞速,客人加大了采购力度,今年的订单已经有两三千万。我们需要开辟新的生产线、加大设备投入,为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我们还得加大关键技术研发应用的力度。”财务负责人沈茂清言谈中透着紧迫。目前,友信达在分体式电池耐用、设备双向充电等领域立项研发获得授权专利22件,产品走向中东、南美洲等地。
尽管研发面临资金压力,税收优惠政策却在另一头加码助力,近三年该公司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额持续走高,2021年预计突破300万元。
“减税降费为企业创新发展攒足了后劲。”沈茂清说。而近期,全国两会公布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带来又一波好消息,沈茂清数着日子,盼着好政策快点落地。
政策先行先试,创新有效有力,随着国家系列新的税费支持政策在川落地生根,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美好未来,正跃然天府画卷之上。(刘艳婷 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