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双减”政策在全国落地已经过去了一年多的时间,对于“双减”带来的影响,有的教师及时转变思路,实现了提质增效,也有的老师“如鱼得水”,进一步将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双减”相结合,走在了许多人前面。
成都嘉祥外国语学校初中语文老师杨静是一名有11年教龄的“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她坚持用饱满的情绪调动学生对语文的兴趣,用高效课堂减轻学生负担,不断开拓学生视野,教育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生。
充满激情的灵性课堂
“这种昂扬的状态就像我们今天的学习登临诗一样,从望天地,到见众生,到悟自我,一级一级,走向思想的高峰。孩子们,我们生命中的大喜大悲都能在登高中得到净化和升华。所以我们始终要保持向上攀登的姿态……”
这是杨静所进行的一堂群诗整合教学设计公开课,在教学中,她不仅带领学生品鉴了《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登岳阳楼》《登山诗》《黄鹤楼》等以登高为主题的诗歌,还用绘画引入课堂,以题诗、对联的形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和心理活动。
“例如在七年级学《植树的牧羊人》这篇课文时,我给学生介绍了殡葬从业者、潜水员等一些不常见的职业,帮助他们理解那种孤独而执着的情感;在讲《唐雎不辱使命》时,我会给他们介绍春秋时的四大刺客,帮助他们更好理解历史背景,体会人格魅力。”这是杨静综合自己多年教学经验所进行的“灵性语文”教学创新。在课堂上,她总是会根据课文内容进行适当课外延伸,以此引起学生好奇,拓展学生视野。这种教学方式受到了学生的喜爱,学生们沉浸在未知的世界里,掌握了知识,也提高了对语文的兴趣。
在同事眼中,杨静总是活力满满,对课本上的课文充满感情,在课程设计上也充满创新,喜欢引入不同形式引起学生兴趣,通过更多来自课外的作品开拓学生视野。用她自己的话来说,“自己先做到激情生活,活得昂扬向上,再用这种状态去上课,用自己的灵魂去唤醒学生的灵魂,带着学生通过学习语文来见自我、见天地、见众生,这样才能让语文课堂变得充满灵性,而不是枯燥不变。”
探索语文教学的悠远
这样活泼高效的课堂来源于杨静的创新,更来自于她从整个初中阶段为学生做的高效学习规划。在语文教学中,关于“技巧”和“灵性”谁更重要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杨静认为,教师不能习惯了千篇一律的课堂教学,而是要主动总结创新,走出一条新的语文之路,带领学生探索语文的逻辑和广度。
在几年前,杨静开始思考如何让学生更轻松地学习语文,如何通过更高效的方式让自己的教学兼顾灵性和技巧。经过对几年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对国内先进教学方式的学习,她“创造”了一套“先‘死’后‘活’”的学习规划:
学生刚开学时进行摸底考试,根据这次考试的试卷为同学们讲解语文的答题技巧、做题方法,并通过习题和历次考试不断巩固。等学生掌握了阅读习惯、考试技巧、学习要求这些“死板”的能力技巧之后,再在课堂上通过对比阅读、诗词串讲、拓展讲解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学习语文的底层逻辑。学生掌握了语文的底层逻辑,在阅读、写作、品鉴上“窥”到了门径,也就不需要大量的抄写类作业训练了,这样杨静就能用更多时间来为学生做课外拓展,例如写诗、绘画、收集“能量瓶”、每月一本书、给同学写颁奖词、制作手工作品等,既寓教于乐,又开拓学生的视野。
“所以说,我觉得我就是为‘双减’而生的语文老师。”杨静表示,语文教师要摆脱以往“读写背”的教学习惯,主动学习新的教学视角和方式,用更高效的方式,打造“灵动悠远”的语文课,师生恣意成长、互相成全、教学相长。(吕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