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自流井区:聚焦三大重点 为基层治理注入“银发力量”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2-09-01 16:04:23 编辑:廖俊霖 点击:
自贡市自流井区关工委以“党建带关建”为统揽,立足自身工作职能,发挥“五老”特殊优势,主动对接社会基层治理需求,聚焦“减负”“赋能”“树人”,为基层治理注入“银发力量”。
聚焦“减负”,为基层松绑。始终坚持从“一老一少一事”着手,帮助基层减轻负担轻装上阵。建好“五老”队伍。把“五老”群体组织起来,管理好、建设好,本身就是为社会节约管理成本。结合镇村行政区划调整改革,我们构建完善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区—镇街(部门)—村(社区)三级关工委工作体系,镇街、部门均对照“七有目标”,配齐建强“五老队伍”,全区56个村(社区)均建立了工作团或宣讲团、志愿服务队等“五老组织”,“五老”队伍不断拓展壮大,“退而不休献余热”成为一种风尚。
抓好青少年帮扶。自流井各级关工委组织聚焦留守儿童、五失青少年等重点群体,整合机关单位、商会组织、学校、爱心群众力量,依托“春蕾计划”“暖冬行动”“助学计划”“童伴之家”等政策平台,在春节、“六一”、暑期、开学季等特殊节点,采取“一对一”“多对一”的方式广泛开展“五老”结对关爱帮扶,深入做好精准助孤帮困工作。截至7月底,今年开展关爱青少年3200余人次,协调各类帮扶资金60余万元。
管好身边事务。自流井区关工委动员广大“五老”在参与关工委工作同时,主动向所在村(社区)报到,发挥自身管理、经验等方面优势,参与基层末端的矛盾纠纷化解,目前该区“五老”参与成立了“盐老会纠纷调解服务社”、“星火筑梦青少年儿童发展服务中心”、乡村“复兴少年宫”等10个基层组织,开展青少年关爱帮扶、权益维护、居民纠纷调解等工作,帮助基层解决社会治理的揪心事、烦心事。
聚焦“赋能”,为治理增效。始终坚守初心,积极担当履责,推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前线主动担当作为。关工委工作不是中心工作,但自流井区要求全区关工委组织主动融入发展大局。疫情防控中,自流井区自发成立“红马甲”巡逻队,协助做好入户排查、防疫宣传,全区“五老”成员三剂次疫苗接种实现应接尽接,接种率达96.2%。乡村振兴中,自流井区吸纳农村能人进入“五老”队伍,担任村集体发展顾问,从产业发展、乡风文明等方面出谋划策。安全维护中,自流井区积极参与“网格化”治理,在五星街磨子井社区试点,划分为7个院落,由“五老”代表担任楼栋组长,担任楼栋民意代表,定期开展入户安全巡查,上半年为居民解决实事40余件。
后方协助整合资源。如何整合导入资源是制约基层治理的一大瓶颈,自流井区广大“五老”充分挖掘退休前自身身份、专业等方面资源,针对不同问题建立关工委+相关部门+社会组织+基层单位的联席会商机制,畅通各方与基层联动共享的渠道。2021年以来,通过区公益协会为基层整合资金超过30余万元,协调多方联合打造了“乡爱盐都少年行”“亮眼护瞳工程”“爱心助学计划”“老带小”志愿服务队、“儿童友好型社区微改造”等优质品牌项目,为社会治理注入动能。
聚焦“树人”,为社会育新。始终坚信,为社会培育好时代新人,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未来。红色教育“铸魂”。立足“德铭故里”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全面梳理卢德铭、李仲权等烈士革命事迹,创作歌曲、诗歌、党课、丛书等原创作品,通过看德铭故居、唱德铭歌曲、演德铭故事、讲德铭精神,配合夏令营、入队入团仪式、特色研学等活动,构建丰富立体的本土红色文化教育体系。2017年以来,受教青少年超过12000余人次,卢德铭故居被评选为“四川十大红色文化地标”,2021年被省关工委命名为“四川省青少年社会实践教育基地”。
法治教育“护航”。打响“法治关爱伴成长”这一特色品牌,联合政法部门,开展“法律进学校”、法治夏令营等普法活动,落实法治副校长、法治辅导员等制度,实现区属学校全覆盖。在全市率先开展“法治成年礼”活动,680余名年满12周岁的青少年,通过“仪式感”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护法”法治氛围,让他们明晰自身责任义务,接受法治洗礼,进一步规范自身行为,2021年至今全区在校青少年实现“零犯罪”。
结合教育“聚力”。2002年起在全区开展“三结合”教育试点,按照“点上示范、面上推开,点面结合、全面实施”方针在全区铺开,先后建立7支近800名离退休“五老”志愿者队伍,参与“三结合”教育工作,举办“五老牵手青少年”革命教育、“英雄在我心中”等大型主题活动,搭建“家长开放日”、暑期社会实践等平台,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日益成熟。20年来,全区共建立家长学校28所,乡村少年宫10个,校外活动中心1个,自贡六中、光大街小学荣获“全国零犯罪”学校称号,为全市仅有。(许凯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