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造学社与李庄 那段不可磨灭的旧时光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2-04-29 20:00:53 编辑:苏仁胜 点击:
4月26日,位于月亮田景区的中国营造学社陈列馆揭开神秘面纱,重新在世人眼前亮相。“营造之路”“不为繁华”“营造密码”三个展区吸引了众多游客参观。作为研究中国传统营造学的学术团体,营造学社缘何落户李庄?近六年的光阴里,营造学社的专家学者们又与李庄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中国营造学社成立于1930年,以中国古建筑为主要研究对象。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中国营造学社被迫南迁,辗转经过武汉、长沙、昆明。1940年10月底,中国营造学社到李庄,驻进距镇上约1公里的上坝村月亮田,历时六年。
在这排黛瓦板墙的建筑中,居住着中国建筑史学界有名的前辈,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陈明达、罗哲文等。
梁思成是个旷达的学者,以前总是从容不迫地专注于研究、绘图和野外调查。此时作为营造学社的“大家长”,他不得不奔忙于李庄和重庆之间筹措资金,维持学术单位的正常运转。
月亮田的房屋虽然狭窄,条件也相当艰苦,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能够有一个安宁环境进行学术研究已经不容易了。六年的光阴里,他们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完成了一大批科研成果,梁思成创作了中国第一部完备而系统的经典——《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史》是梁思成研究中国建筑的扛鼎之作,也是中国现代建筑科学的开山之作。
1945年,历时8年之久的中国全面抗日战争已见胜利曙光。梁思成预见到战后重建对于建筑人才的紧迫需要。3月9日,他从李庄致信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建议成立建筑系。
在信中,他首先强调了建筑的重要性:“居室为人类生活中最基本需要之一,其创始与人类文化同古远,无论在任何环境之下,人类不可无居室。居室与民生息息相关,小之影响个人身心之健康,大之关系作业之效率,社会之安宁与安全。”
抗日战争胜利后,营造学社迁回北平。梁思成率领中国营造学社的人员加盟清华大学,创办了中国建筑研究所和清华大学建筑系,后发展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2006年,李庄镇月亮田的中国营造学社旧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中国建筑科学的摇篮”,成了中国建筑师的朝圣之地。
李庄,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为大师学者们提供了一张宁静的书桌。月亮田那个默默无闻的小院,成就了一段光辉的历史。
八十年过去了,人们整理了大师学者们在李庄的故事,那段渐渐被遗忘的历史又开始被人诉说,大师的后人、弟子以及再传弟子、慕名而来的当代学者也开始来到李庄,找寻梦里的故事。
如今的李庄,营造学社旧址被很好地保护起来,月亮田也经过了重新开发打造,并新建了中国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对张家大院进行了修缮提升,改成了中国营造学社陈列馆。
中国营造学社陈列馆是继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后,全国第二个系统性展示中国营造学社的前世今生、后续发展学术成就、重大发现的陈列馆。展品一部分来自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一部分由学社成员的后代以及相关学术机构、高校捐赠,包含大量珍贵的手稿、文献、历史图片等资料。
光阴不再,尽管大师们都已故去,但那些珍贵的史料重新展现在世人眼前,也还原了大师们对李庄深深的情缘。(杨晓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