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宜宾市珙县罗渡苗族乡天堂村,有这样一位“新农人”彭政,他有技术、懂管理,带领村民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闯出了一番新天地。
“我去年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种了2亩黑苏麻(紫苏),每亩卖了2000元,加上之前已收了一季玉米,年收入超5000元。收入比较可以,今年计划种5亩,在家里就能发展经济,增加收入,再也不用去外地打工了。”罗渡苗族乡天堂村返乡农民工牟泽鲜信心十足地说。
在天堂村,很多像牟泽鲜这样的村民,在“新农人”彭政的带领下,顺应市场需求,种植特色农产品,通过种地种出了致富路。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在基层农技部门工作了多年后因机构调整而辞职,先后在成都、云南、重庆等地打过工,但我对家乡土地有着很深的感情,始终还是觉得在家乡把产业发展起来才踏实。”返乡创业农民工彭政说道。
由于天堂村自然条件差,山大沟深,土地石漠化突出,水土流失严重,靠天吃饭,到外打工成为当地人维持生计和致富增收的首选,村里大片耕地撂荒,彭政心里很着急。如何改变家乡这种窘境,怎样发展家乡产业?彭政多次邀请省、市农科院和宜宾学院及县相关部门技术人员到村里来指导,自己亦反复实践,总结出要充分利用土地特别是“撂荒地”“冬闲地”落实“4+3”带状复合种植方式,增加土地复种或轮作指数。即:玉米、桑园、果园、高粱等4种农作物套种紫苏、大豆、马铃薯、红薯等,改进“宽窄行双套双”、“春种+秋种”和“稀植为密植”等3种种植方式,不与主粮争地并扩种特色农作物(如紫苏)从而实现增产增收,是一条优于传统耕作的路子。
2012年,彭政克重重困难,带着6户农民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党支部+科研院校+新型经营主体+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在村里流转514亩土地,用于发展脱毒马铃薯、紫苏、糯玉米等产业,免费为村民提供种子、农药、化肥等种植必需品,实行“繁、育、推、产、供、销”一体化服务。
为鼓励农户种植,彭政加强与农户沟通,开坝坝会、现场会、总结交流会等。他逐户与村民签订紫苏保底价(6.50元/斤)订单收购合同,并根据市场行情酌情加价。据测算,这里的土地每亩年产紫苏200斤以上,按订单保底价计算,仅利用冬闲地种紫苏一项,每亩就在原基础上增收1300元(以保底价计算),2021年实际是按10元/斤收购,而且紫苏市场行情看好,供不应求,还未开收就被各地厂家抢购。当年投入即实现收益,种紫苏的村民尝到了甜头,增加了信心。2021年专业合作社共收购紫苏128吨,产值达256.80万元。参与种紫苏的农户大幅增加,珙县2022年种植面积预计超3000亩。
利用冬闲地种紫苏只是专业合作社其中的一项产业,该社还发展糯稻、脱毒马铃薯等,同样成效明显。2021年,发展脱毒马铃薯3000亩,糯稻14000亩(含泸州叙永基地),蚕桑400亩,李子300亩等。已发展社员233人,辐射带动近5000人,农资配送网点120个,年销售收入达1100万元,不少村民因此过上了日渐富裕的生活。
“现代农业不再像父辈那样单靠人、单靠天,我觉得主要还得靠品种、靠科学、靠技术”。彭政说。截至目前,他已成功注册了16个商标,个人研发并成功申报了15项国家新型实用专利,所生产的紫苏、糯稻、玉米和脱毒马铃薯等被国家农业农村部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而且,他已成为全国农业新技术高级管理师,所创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跻身国家级示范社,珙县露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于2021年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的赋能,有力助推了山村农业的发展,也增加了农产品的含“金”量。(宜宾市珙县农民工服务中心 廖仲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