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文县民政局深入拓展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着力提升地名信息服务能力,创新开展国家地名信息库数据质量建设行动,深入挖掘和“活化”地名信息,确保新时代红色基因代代传。
落实三个到位筑牢基础,确保工作快速落地
一是组织领导到位。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分管副局长为副组长,相关业务股室人员为成员的地名质量提升专项工作组,具体负责指导此次地名信息数据质量建设行动。二是工作保障到位。根据地名信息数据质量建设行动工作实际,县民政局筹措20万元专项资金,通过购买服务方式,依托县史志协会、作家协会等社会组织,深度挖掘地名信息、地名文化,确保数据质量提升。三是人员专职到位。各乡镇均明确由分管领导牵头,社事办、各村社区书记参与,邀请年长力强、德高望重、熟悉当地情况的人员组成地名质量提升顾问团,县民政局社事股也落实2名同志,专人专职负责地名质量提升行动。
抓住三个环节把严关口,确保地名信息精准
一是精心组织业务培训。县民政局分别于2月22日、3月2日组织召开了工作部署会和推进会,分解各乡镇工作任务,明确完成时限要求。同时,严格对照审核标准,精心组织PPT课件,现场连线录入系统,针对五类地名信息,聚焦系统录入中存在的拼写不正确、来历含义及历史沿革不规范、地名类别不准确、行政区划变更信息更新不及时等突出问题,开展专题培训,提升专职人员业务水平,提高信息录入工作效率。二是精细开展实地采集。针对系统数据存在图文不符、图像缺失、图像不清晰、更新不及时等问题,县民政局及各乡镇均组织专人,实地精准采集位置坐标、实景图像,收集含义、来历、沿革、类别等详实信息,及时对系统数据进行修改,确保数据内容和图像质量同步提升同步到位。三是精准进行录入审核。采取乡镇专项工作人员录入、乡镇顾问团把关、县级专项工作组审核、县级专家组审定的“四级联动”审核方式,层层把好数据质量关和信息入库关,提升地名基础数据的准确性、规范性。目前,已在全市率先完成7303条地名数据审核提交工作。
延伸三个链条丰富内涵,确保传承红色基因
一是编撰一本书籍。为更加突出地名信息工作的重要功能和定位,兴文县民政局突破地名信息本身及其指位功能,深刻拓展和挖掘地名文化内涵,精心策划编撰了《兴文地名文化》一书,全书24.75万字,将凌霄城、崔家坡、古佛台等具有代表意义的167条地名信息收录其中,以独特的视角、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地展现出兴文地名蕴含的民族文化、文旅气息,有力强化了兴文僰苗文化、红色文化的传播,让平时口中所述的地名“活”起来。二是拍摄一部短片。为传播兴文神秘悠远的僰文化、热情洋溢的苗文化,兴文县民政局牵头,组织拍摄了《建武古城》视频短片,该短片在县融媒体播出后,点击播放量达10万余次,获得网友一致好评。三是讲好红色故事。兴文县是革命老区县,也是四川红色旅游目的地。通过这次地名信息质量建设行动,再次深化了白塔山、将军树、元怀门、红军坟等地名的历史沿革和深刻含义。从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经过兴文撒播下红色的种子,到1982年张爱萍将军重返故地亲笔题下的“红军岩”,再到2021年兴文县加快建成红军长征文化公园,每一个光辉的红色地名背后都讲述着红军长征途经兴文的动人故事,在革命传统教育、红色血脉传承中彰显了重要作用。(兴文县民政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