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医科大学校园内,口颌面修复重建和再生泸州市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陶刚正在采用3D技术,打印一组生物材料。记忆里,参加工作这两年,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的变化让他恍若梦境。从忠山校区老旧的办公楼搬到城北校区全新建设的科技大楼,每天总被铿锵的声音填满。从3D打印机里“吐”出来的,是用于修复各种缺损组织的新型生物材料。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成立20年,科技创新已成为医院长足发展的重要途径。
能干事能创业,他与口腔医院结缘
毕业于西南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2020年应聘到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的陶刚,本科、硕士和博士期间所学的都不是口腔专业,结缘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确实有些意料之外。
陶刚说,他在博士期间开展的是软组织修复材料研究,毕业后也想进科研单位。对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招聘科研人员的信息,当时也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第一次沟通,知道医院重视科研人才,加入医院科研团队后,才真正感受到口腔医学研究和生物材料研究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现今的生物材料对很多口腔组织的缺损修复,难以达到最佳效果,让患者心生遗憾。”陶刚说,既然被当作人才引进来了,就要在口腔组织修复材料研究领域干点成绩出来。
其实当陶刚在2020年8月踏进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忠山校区的实验室时,他还是有些失望的。“老旧的办公楼内,连先进的科研设备都没几样。当时,真有打退堂鼓的想法。”抱着干事创业的决心和信心,在医院领导的鼓励下,陶刚最终选择留下。
“怎么也没想到改变这么快,进入医院一年后就搬到了新的科技大楼。”陶刚欣喜地说。在西南医科大学城北校区科技大楼11楼,建有口腔生物材料特色研究平台,每个房间都摆放着先进的精密仪器。在陶刚的指导下,几名研究生正在开展各种实验。
让组织修复更完美,研制新型生物材料
在一间3D打印室里,穿着白大褂的陶刚正守着一台3D打印机。先在电脑上输入各种参数,然后打印出一种正在研制的生物材料。
“这种材料打印出来后,要经过十分复杂的检测过程,符合相关标准才能申报专利,最后通过成果转化进入批量生产,再推向市场。”陶刚说,这个过程相当缓慢,需要在实验室里重复着成千上万的实验、检测……
科研工作很枯燥,但面对这个全新的工作环境,陶刚发自内心地感到满足。“环境就不说了,实验室配置的设备已基本满足当前的科研需要,何况,医院还将进一步加大对科学研究给与经费支持。这样好的环境,这样优越的条件,要是拿不出几样成果,都有点对不起自己!”
近些年来,生物材料在口腔组织修复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口腔医院在该领域的基础研究与产品开发的竞争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陶刚说,他从事科研的目的只有一个:让新型的生物材料在口颌面组织修复中能达到更好的修复效果。
尽管入院时间短,但是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下,陶刚已很快进入了角色:今年4月份,刚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篇学术论文;正在研究的一种用于牙周组织修复的材料,已进入实验关键阶段……
“口腔医院成立20年,虽然我只见证了这两年的发展,但已能洞见其稳健的发展步伐。就凭着医院对科技人才、产品研发重视的这股劲儿,就能遇见未来的发展必定是越来越好!”谈及未来的憧憬,陶刚对自己、对医院都充满了信心。
陶刚同志简介
陶刚,男,汉族,1989年生,博士,副研究员,2020年毕业于西南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生物学研究中心。长期致力于利用静电纺丝和3D生物打印技术构建功能性的生物材料应用于颅颌面组织修复。发表SCI论文2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8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项,已授权4项。现担任中华口腔医学会青年科研通讯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组织再生分会委员,四川省口腔医学会口腔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泸州分中心科技特派员。(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