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畅通”工程,织密金通便捷网
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农村公路发展的殷殷嘱托。“十三五”以来,泸州市共计投入63亿元支持“四好农村路”建设,新改建农村公路5358公里,新建安防工程1515公里,持续优化“金通工程”路网结构。
实施“社社通”工程,在实现村村通硬化路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上级补一点、地方挤一点、群众筹一点、贤达捐一点、企业助一点”的“社社通”筹资建设模式,全市大部分区县已实现“社社通”硬化路,泸县全域实现“社社通”水泥路。
实施撤并建制村畅通工程,实施撤并建制村与新村委会之间直连道路,新(改)建工程74.6公里,42个撤并建制村与新村委会100%通硬化路。
实施乡村振兴产业路旅游路工程,以推动“交通+产业”“交通+旅游”等融合发展为目标,建成产业路旅游路工程项目5个100公里。
实施“四统一”,共享金通新成果
“金通工程”
亮明身份,全面完成乡村运输“金通工程”“四统一”工作,统一LOGO标志车辆1841辆,统一驾驶员服装工牌2054人,统一招呼站牌2549个,统一“小黄车”外观车辆607辆,乡村运输形象焕然一新,让群众轻松辨识合法“金通”客车。
惠民吸引,票价更低,龙马潭区100%、江阳区90%、纳溪区50%的公交线路实行2元一票制,泸县票价降低50%;档次更高,全市90%以上的“金通公交”为新能源空调车,每500至1000米设1个招呼站台,滚动发班;服务更优,因地制宜开行“金通护学车、金通赶场车、金通蔬果专线、金通乡村(红色)旅游专线”等多样化运输服务。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出行愿望,有效遏制了“黑车”、“摩的”生存空间。
质量调控,建立完善“金通”客车质量信誉考评体系,考评结果与企业运力投放、线路新增、财政补贴等权益挂钩,加快农村客运市场“优胜劣汰”。
发展“金通公交”,开行金通幸福车
泸州市鼓励“金通”客车公交化、公司化、集约化改革,三区和泸县已实现“金通公交”全域化。
实施公交化改造,按照“分类施策”的原则,将115条农村客运班线改造为169条城乡公交线路,古蔺县开行全长约60公里的“四渡赤水”红色公交旅游专线,累计开行直达景区公交线路11条,成渝双城经济圈省际公交线路7条,年内计划新开通省际公交线路1条。
开展公司化改革,按照“一县一公司”的原则,引导原有单车经营者退出市场,实施农村客运企业兼并重组,通过5年努力,实现了三区一县“一县一公司、公司化经营”格局。
应用智能化出行,“金通”客车全部安装GPS和视频监控系统,实现与交通、公安、应急部门的联网联控。江阳区“金通公交”100%实现扫码、一卡通等移动支付功能,100%实现智能调度,100%实现“掌上公交”实时查询车辆动态信息。
出台政策补贴,助力金通可持续
坚持“金通”客车公益属性,探索实施因地制宜的分级分类财政补助政策,确保“金通”客车开得起、留得住。
实施营运性补贴,鼓励农村人口多、客源稳定、市场较为繁荣,已开行“金通”全域公交的区县,实施营运性财政补助政策,江阳区对传统能源和新能源“金通公交”每车每年分别给予运营补助5万元、7.5万元,泸县每车每年补助约8万元。
实施兜底性保障,鼓励支持城镇化率高、人口相对稠密、地区财力有保障的区县,实施财政兜底性保障,龙马潭区金通公交2元通票制,按成本规制每年补助近3000万元。
探索精准性补助政策,鼓励支持人口稀少、客源不足、财力相对薄弱的区县探索建立“金通”客车精准性补助政策,倾斜保障高山村、偏远村。合江县、古蔺县对高山村、偏远村的赶场车、学生车每天补助80元。
下一步,泸州市将继续坚持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推广乡村运输“金通工程”样板县成功经验,补短板、强弱项、促融合、优服务,不断完善全市乡村运输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着力构建四川乡村运输“金通工程”样板市,为加快城乡公交一体化,完善“多网融合”的大交通格局,打造内畅外联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做出交通人的贡献。(泸州市交通运输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