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酒城泸州有这样一位农业科技工作者,她扎根农业十余年如一日,跑遍全市村村落落,组织开展菜、果、茶等种植技术培训,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面对面指导农民科学种植,培训农户达2000余人次,培养种植能手、种植大户100余名,把青春热血和汗水融入希望的田野。
“五一”前夕,她荣获了2022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她就是泸州市经济作物站副站长、博士、正高级农艺师李小孟。
2011年,29岁的李小孟从西南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后,选择到泸州市经济作物站工作。
初到泸州,工作阵地从学校转移到田间地头,如何尽快找到科研的切入点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经过深入调研,她把推动真龙柚产业化发展作为科研重点,发挥自己的科研特长,采用分子标记技术,从基因角度确立了真龙柚属于柚类新品种的地位,着手主研“真龙柚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关键技术创新”等项目。后来,又通过选用10多个不同品种的柚子花粉对真龙柚进行异花授粉试验,筛选出真龙柚的优选授粉品种。
“李博士在我家康氏果园做真龙柚异花授粉试验,天天风吹日晒,从早忙到晚,脸庞晒得黑黑的,和乡下人一样。”合江县白米镇陈湾村真龙柚种植大户康一可对李小孟认真工作的劲头赞不绝口。得益于李小孟的指导,康氏果园自2011年开始异花授粉,柚子的产量和品质都明显提高。8亩真龙柚的产值从10万元提高到现在的近30万元。
李小孟紧接着开展了花粉机械制取与液体喷授等试验,参与起草、制定了四川省地方标准《真龙柚生产技术规程》,推动了真龙柚种植产业迅猛发展。泸州市真龙柚种植面积从2010年6.31万亩,发展到目前的30.8万亩。
“真龙柚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关键技术创新”项目的推广应用带动从业农户年人均增收1千元,取得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该项目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泸州市科技进步特等奖。
龙眼产量的“大小年”现象、龙眼树冠高采摘难、龙眼品质退化等问题是制约泸州龙眼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2018年,李小孟的团队在全市龙眼良种高换示范项目中,采用“挖砧”嫁接降低树冠,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探索大规模推广“良种高换”的经验,突破性解决了泸州龙眼独干大树矮化嫁接技术;合理安排中晚熟、晚熟和特晚熟品种结构,龙眼成熟期从8月下旬到11月中旬,延长1个多月,解决了龙眼集中上市的弊端。尤其是在龙眼良种高换项目实施中,创新嫁接手培训方式,建立从理论到实践、室内与现场结合的培训体系,成为冬季将嫁接材料搬进室内进行高换嫁接实操培训的成功范例,实现了嫁接手“持证上岗”。
2018年4月,正是龙眼良种高换项目推广的关键时期。李小孟怀上二孩。成为一名准妈妈后,她依然不顾领导和同事好心的阻拦,挺着日渐增大的肚子穿梭于实验室和田间地头。11月11日,李小孟到泸县开展龙眼高换技术培训,从早一直忙到晚上才收工。由于工作强度太大动了胎气,12日凌晨,李小孟出现了临产症状,被紧急送到医院作了剖宫产手术,取出了孕期37周的女儿。她的同事官民告诉笔者,“从没见过孕妈妈工作那么拼,她的缺点就是工作起来太忘我了。”
产假还没有满,站上工作遇到难题需要李小孟到现场解决,但女儿还没断奶咋办?李小孟带着婆婆和女儿一起到果园工作,让婆孙二人在
就是靠这样挤时间,李小孟主抓的一项项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落地转化为经济效益,为乡村振兴插上科技之翼。
泸州市2019年至2022年连续四年高换龙眼新品种1.2万亩,引进高宝、宝石1号、福晚8号等龙眼新品种12个,建成高换示范园14个,其中高宝、宝石1号、福晚8号等新品种已于2021年挂果,市场价格达40元/公斤,为泸州龙眼丰产增收打下坚实基础。
实施“珍稀荔枝品种引进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推广项目”,大大提升了荔枝果园的产出能力和产品质量,项目建立了1个国家级荔枝品种资源圃,2个新品种示范园,推广示范基地面积达到1000余亩,推广荔枝良种8500亩,累积推广应用配套栽培技术2.05万亩、新增总产值2.5亿元。该项目获得2014年泸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实施“赤水河流域甜橙基地建设及果园综合利用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科技推广转化项目,在赤水河流域叙永、古蔺两县的5个乡镇推广保花保果、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6.3万亩,项目新增甜橙果品产量450万公斤,新增产值2250万元;优质果率提高6%,优质果增加360万公斤,新增产值360万元,共新增产值2610万元。该项目获泸州市2012年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二等奖。
11年来,李小孟在农技推广领域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她主研和主持国家、省、市级科研及科技推广项目8项,项目研究成果分别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重庆市自然科学二等奖等奖项。在《果树学报》、《中国南方果树》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取得实用新型专利3项;获得了全国农业农村系统先进个人、四川省“十二五”以来农业科技创新先进个人、 四川省农业系统先进个人、泸州市巾帼建功标兵等殊荣。
李小孟总说,“这些成绩是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自己只是做了该做的、能做的工作。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帮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农产品品牌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很多难关要攻,希望今后能用更多科技成果为种植业赋能。”(李瑞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