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中国电子日暨成都芯谷五周年政企联谊活动”在成都市双流区举行。
据了解,成都芯谷是一个建造在“芯片”之上的产业新城。五年奋斗历程,成都芯谷最新经济数据出炉:2021年,70家规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143亿元,终破千亿大关。
活动现场,三大项目现场签约,助力双流建圈强链,以产业链核心项目抢占价值链高端,主动在成都电子信息产业链上形成关键支撑。
三大项目签约
总部型项目落户成都芯谷
活动现场,双流区人民政府与中电金信软件有限公司签订投资合作协议。中电金信软件有限公司拟投资30亿元,在成都市双流区建立国内除上海外的全国第二总部,统筹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广西等区域解决方案研发、项目实施交付与市场业务拓展等重要职能。
此外,在活动现场还有两场签约,分别为四川农信联社与中电金信数字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四川银行与成都芯谷产业园发展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据悉,目前成都芯谷园区聚集企业160余家,重点企业超过30家。其中,2021年签约项目13个、协议总投资73亿元。
破“千亿”大关
实现从0到1的华丽转身
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成都首个万亿级产业,已站上“世界级”舞台。作为双流三大主导产业之一,双流的电子信息产业的最新经济数据出炉:2021年首次迈入千亿级。
从一张蓝图到千亿产值,成都芯谷用了5年。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成都芯谷70家规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143亿元,其中电子信息产业产值1107亿元、占比96.9%。
成都芯谷诞生于2016年,承载着国家级“芯火”双创基地使命,剑指“中国电子信息新一极”目标。“我们来的时候这边是一片荒地,周围什么都没有,到目前为止,五年的时间能初具城市的形象和产业的规模,应该说是非常自豪的。”中电光谷副总裁、成都芯谷公司总经理贺海华感慨万千。
回顾那些年成都芯谷近三年的“小目标”,据公开报道显示:作为成都市规划的城市综合型副中心、国家级“芯火”双创基地,2019年双流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产值647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54.9%。2020年,双流电子信息规上企业实现总产值704亿元,同比增长15.45%;2021年,正式进入千亿级俱乐部。
龙头企业引领
电子信息“国家队”优势明显
在双流,产业生态组织者已由“地方政府”向“龙头企业”转变。
为达成千亿目标,打造“中国电子信息新一极”,双流与“龙头企业”携手,将其发展为城市发展的“产业合伙人”,推动优质企业高度聚集。
对于成都芯谷来说,中国电子可谓是最佳合伙人。中国电子作为电子信息产业国家队,品牌资源优势明显。2016年9月,成都市政府与中国电子签署合作协议,建设成都芯谷项目。作为“国家队”中国电子带动旗下和关联企业20多家入驻园区集聚发展,加快形成集成电路产业集群。
“我们实现了引来一个中国电子带来20余家旗下关联企业的效益。”成都芯谷发展服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以“头雁效应”激发“雁群活力”,如今,这个数字已经发展到了50多家。“成都芯谷”作为中国电子与成都政府的战略项目,重点围绕电子信息“芯屏端网”四大细分领域,吸聚电子信息产业关联企业签约落户,现已汇聚华大九天、成都华微、澜至电子等上百家优质企业和中科院微电子所西南研究院、中物院成科中心、中国信通院成渝研究院等创新平台。
下一步,成都芯谷将深化与中国电子集团合作,加快对接旗下中电互联(工业云)、晶门科技(显示器芯片)等项目,争取“飞腾+麒麟”PK生态项目布局入驻研创城,增强自主可控产业特色。同时发挥中国网安等链主企业优势,吸集产业链关联配套企业。
成都芯谷力争到2025年底,引进电子信息产业链项目达到400个,产业规模达到1200亿元,聚集产业人口10万人次。
人才聚集
双流打造国际科创人才首选地
成都芯谷作为成都集成电路重要承载地,定位高端,需要大量专业人才作为支撑。
以本次签约的中电金信项目为例,本次合作将直接引进工资、税收关系均在双流区的员工人数不低于1600人。
科创人群具有高净值、高学历、年轻化等特点。双流打造国际科创人才首选地。要留住人才并非易事。生态环境、住房配套、教育医疗……“食、住、行、学、娱”,每一样需求都不能少。
在人才安居配套方面,旭辉棠府200套人才公寓已投入使用,梧桐馨园1388套人才公寓已建成,归芯谷992套租赁性配套用房加快建设,地上已完成50%。
在教育医疗方面,这里规划建设了国家重点中学棠湖中学、中国电子幼儿园、英国威斯敏斯特公学成都学校、芯谷中学等一批优质名校,提供全学段高品质教育;华西空港医院、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等三级甲等医院就近提供优质服务。
在消费休闲方面,这里配套全国首家商旅综合体4A级景区蛟龙港海滨城、时代奥特莱斯、国际网球赛事中心、体育中心等载体,满足科创人才时尚消费、运动休闲需求。
在生态环境方面,1.5万亩空港中央公园,已建成4500亩;规划913公里天府绿道,已建成202公里,满足科创人才绿色低碳生活需求。(雍娇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