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为民为青少年 教书教人教真本事

——巴中教育事业这十年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2-09-26 11:31:30 编辑:李凤 点击:

崇文重教、耕读传家,一直是根植于巴中人民血脉的优良传统,也是巴中各级党委政府始终铭记的初心和使命。

十年来,市委、市政府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奋力推进教育强市建设,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推动教育事业连上新台阶,为巴中高质量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十年深耕,巴中教育实现了从“一个都不能少”到“统筹城乡均衡发展”、再到“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转变,正迈步走向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打造“四质工程”这一响当当的巴中教育品牌。

在新的时期,巴中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用“巴中实践”取得新的突破;在教育强市征程中形成的新品牌,为巴中再添一张“喊得响”的名片。

优先发展

十年总投入523亿元

金秋九月,一个充满希望、收获硕果的美好时节。新学期开始,新建的通江县涪阳镇中心小学及附属幼儿园正式投入使用:优美的校园环境、崭新的校舍、完备的设施、经过优化的师资,让上千名喜迁“新居”的首批师生欣喜不已,让周边16个村的适龄儿童和家长喜笑颜开。

此前,涪阳镇中心小学教学辅助用房严重不足,学校校舍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学生食堂容量小,不能满足学生正常就餐需求;运动场地面积狭小,室外活动无法正常开展;无教师宿舍楼,导致90%的老师在外长期租住民房;缺乏普惠性幼儿园,适龄幼儿入学难。

2019年4月,按照“学前教育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发展”目标,涪阳镇中心小学迁建项目启动:总投资8000万元,占地面积3608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6986平方米;新建成教学楼、幼儿园、学生宿舍及食堂、设备用房、运动场等附属设施;可提供小学1650个学位、普惠性幼儿园360个学位。自此,涪阳镇办学条件得到全面改善。

办学条件全面改善的不只是涪阳镇,十年来,全市有更多的师生和家长都感受到了和他们一样的欣喜。今年秋季开学,全市新投入使用14所学校,包括通江中学高明校区、巴中经开区西溪实验小学、南江县光雾山镇寨坡小学等中小学校,平昌县响滩小学幼儿园、南江县文庙幼儿园等9所幼儿园;新增学位15980个,其中中小学学位13250个、普惠性幼儿学位2730个。

这是巴中市近十年来全力以赴抓教育、聚精会神谋发展的缩影,也是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穷财政办大教育的具体成果体现。

从繁华的城市到偏远的小镇,就近享受到优质教育已成为现实。然而,十年前的巴中教育,刚解决了“一个都不能少”的基础性问题,稀缺的优质教育资源受到家长们的争抢,“择校热”“超大班”是高频率出现的词语。

2011年出台的《巴中市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在“十一五”期间,巴中市教育事业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仍不能适应广大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有待进一步落实;教育投入不足,优质教育资源紧缺,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日益突出,素质教育推进缓慢,教育质量有待提高,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善谋者行远,实干者乃成。十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教育事业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的首位,千方百计加大教育投入。编制出台系列文件,在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明确了一系列突破性政策和刚性举措。

十年间,全市教育总投入达523亿元,是上一个十年总量的3.2倍,实现了教育投入“三个增长”(教育财政拨款增长高于财政收入增长、在校学生人数平均教育费用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平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和教育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上、在财政资金投入上、在公共资源配置上的“三个优先”。

仅在2022年上半年,全市教育体育项目争取到位建设项目资金3.28亿元,同比增长6.6%。其中,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资金8073万元,居全省21个市州第1位,开工建设教育体育项目88个,各类纳入省教育管理云平台项目进度均排名全省前列。

优化提质

老区教育“百花齐放”

2021年高考,巴中一本上线突破3000人,12名学生被清华、北大录取,5名学生被录取为空军飞行员,三项数据均为建地设市以来最高值。

2022年高考,巴中市共有30693人被录取,录取率82.99%。其中,一本上线3048人、上线率11.72%;本科上线9550人(不含艺体)、上线率36.73%。一本、二本上线人数均创历史新高,高考主要指标实现连续多年持续攀升。

十年来,巴中累计为高校输送合格新生31万人,一本上线人数较十年前增长6倍,74人被清华、北大录取。培养输送多名优秀运动员多次斩获国内、国际大奖,教育事业呈现“百花齐放”的良好态势。

成绩的取得,与巴中师资队伍不断优化有很大关系。十年来,全市累计引进优秀教师1.4万余名,培训教师26万余人次,每年选派80名城镇优秀校长教师、110支名师支教队定期深入农村薄弱学校开展巡回送教。5名教师入选教育部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杜秀兰等50余人获“全国最美乡村教师”“全国十大师德楷模”“中国好教师”等荣誉。

如今,小学、初中、高中学段返流回巴就读的学生在数量和质量上均呈上升趋势,巴中教育影响力正与日俱增。

以艺体教育为特色的巴中市高级中学,近年来在上级支持下累计投入8000多万元,建起了种类齐全的文化艺术教学设施设备。包括70间理、化、生实验室和信息化教室,110间学生练琴室、20间美术功能室、15间音乐工作室、6间舞蹈排练厅、2间传媒教室,1间可容纳400人的表演厅等专业配套设施。

学校坚持公益普惠模式,所有艺体设施供学生免费使用,在寒暑假对社会免费开放,让众多家庭享受到巴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红利”。2021年全省艺术高考联考,该校各专业超过98%的上线率,取得巴中艺考新突破。

十年来,全市各学段教育、公民办教育协调发展,学前教育资源覆盖率、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分别达84.6%、64.3%,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保持在99%以上;义务教育入学率100%,巩固率99.7%,高于全国、省4.5个百分点,各县(区)被认定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中职招生占比达47.50%,“9+3”免费教育学生就业安置率连续六年100%。

培树品牌

“四质工程”填补巴中空白

2022年9月7日,一条38年前的消息被国内媒体再度引爆,众多媒体在“历史上的今天”栏目里,无一例外地报道巴中曾经在教育领域的壮举:1984年9月7日,巴中县从全球37个提名中脱颖而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扫盲奖,巴中代表到巴黎参加授奖仪式并作主题发言。

这是中国第一次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扫盲奖,是对巴中县过去多年间在扫盲领域取得显著成绩的肯定,也是巴中在教育事业上罕有的“高光时刻”。

其后的多年间,受限于区位劣势和基础薄弱等现实,巴中教育仅能稳固“基本盘”,要在整体上有新突破,实在有心无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优质的师资和生源大量外流。

水滴石穿,润物无声。十年来,随着巴中在教育事业上持续发力,一切都在悄然发生变化。特别是新的时期,在“双减”大背景下,巴中教育如何承担起新的发展使命,有效构建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如何为巴中“三市两地一枢纽”发展贡献更多的智力支持和人才力量,巴中教育改革发展亟待破题。

在市委书记何平的亲自部署和推动下,巴中教育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总书记关于教育“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重要指示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巴中相应工作方案。通过广泛的“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2021年5月,巴中市印发《巴中市实施四质工程培育时代新人工作方案》,开启基础教育改革大幕,全市掀起新一轮教育发展新高潮。

作为深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一时代使命的“巴中实践”,实施方案明确以“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为路径,以“四质工程”(品质塑魂、潜质赋能、体质强身、慧智质基四项工程)为抓手,着力推动巴中教育高质量发展。

多年来,巴中教育缺少属于自己的独特品牌,“四质工程”的提出,有效弥补了这一空白。

位于巴中经开区的兴文小学校园里,一股浓郁的红色“气息”迎面而来:校内被命名为红色大道的主道,布置了多处红色景观;一旁的红色展览厅内,一队学生正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随着铃声响起大课间到来,身着红色校服的学生从教学楼涌向操场,极目望去,校园瞬间成了红色的海洋……

在实施“四质工程”过程中,2013年新建的兴文小学将“具有红色文化特色的科研型小学”作为特色定位,将“培养又红又专的现代人”作为办学目标,逐步形成独具革命老区特色的红色文化育人新模式。学校的“红色育人”做法,入选巴中2021年度实施“四质工程”典型案例。

在全市范围内,各地各校“各显神通”,因地制宜创新开展特色教育。巴州七小的劳动教育、恩阳二小的创客教育、经开区白塔小学的构建现代高效课堂、通江六小的传统文化教育等成效明显,因其可借鉴、可复制性,均成为巴中实施“四质工程”典型案例。

如今,全市教育系统以实施“四质工程”作为推动巴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总遵循、总抓手,县县有特色、校校有品牌的发展模式初见成效。这一做法获省政府《政务晨讯》刊发,被省教育厅印发推广,被多家国内主流媒体广泛报道,让巴中教育有品牌、“喊得响”,巴中教育的知名度、影响力正稳步提高。

当前,市委市政府作出“大力发展民生社会事业,建设老区人民高品质生活家园”决策部署,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推进教育强市建设”战略举措,巴中教育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担当新使命,展现新作为。在新的征程上,巴中将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继续传承发扬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进一步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全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让桃李绽放满巴山。(陈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