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半月谈网2月23日报道,产粮大省安徽自2021年9月以来开展的农作物种子市场专项整治行动中,排查无生产日期、无生产厂家名称、无国家审批文号的“三无”麦种超过17万斤,已立案32起。基层种业管理部门认为假种子横行乡村的背后,凸显着执法监管的难题,尤其是调查取证、跨界监管和认定执行等全流程监管存在隐忧。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假种子横行乡村不是安徽省的个例,也不是最新的乱象,而是农资市场近几年来屡禁不止的顽疾。几乎每年都有相关报道指出假种子“花式”翻新、拆包装散卖或使用“万能袋”销售,即使各地采取了相关的高压政策、制定严格规定、加大《种子法》执法力度,仍有假种子流入市场,扰乱市场秩序、损伤科研积极性和坑害农村农民。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必须着眼国家重大战略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文件要求“贯彻落实种子法,实行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强化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依法严厉打击套牌侵权等违法犯罪行为”。种子安全影响粮食产量的供给和农业核心技术的攻关,必须全力做好监管。
一是持续健全种子市场全链条、全流程监管,将种子生产、经营、使用等多个环节纳入监管范畴,减少违法者钻漏洞的“真空”地带。二是加强宣传引导,通过新闻媒体和微信、抖音等自媒体广泛宣传引导广大农民识别假冒伪劣产品、购买正规渠道产品和提高维权意识等。三是统一鉴定标准,农业农村和公安等部门要协调对相关法律条款的理解和执行标准;统一证据标准,明确办案尺度,通过联动执法,打出组合拳。四是加大专项整治活动力度,在播种时节强化种子市场检查,强化属地责任,从严打击套牌侵权等违法行为。
种子市场假货横行的背后,政府、市场主体、农民都需要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政府要强化市场监管,协调各部门联动执法,建立长效机制;市场主体应当在政府的引导下遵守法律制度和市场秩序,自觉维护农资市场的健康发展;广大农民则应当加强安全意识和维权意识,购买正规渠道产品,强化防骗意识,共同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九寨沟县南坪镇人民政府 吉昂拉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