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景变风景 风景变“钱景” 到严家弯湾体验乡村里的宽窄巷子

来源:成都日报 时间:2021-10-05 10:01:00编辑:付仁录

游客学习制作盆景

在严家弯湾的粉黛花海中,现场换装拍照的游客比比皆是
穿着华美的汉服在粉黛观赏区拍摄完毕后,又去盆景基地挑选了几盆心仪的盆栽,休息之余,来到旁边的咖啡厅,享用一杯醇香咖啡……专程从郫都区来崇州市严家弯湾打卡的邓红感到心满意足。“以前就知道这里出产盆景,没想到现在连风景也这么漂亮。”
昨日是国庆长假第四天,假期过半,市民、游客出游兴致不减。除了传统的热门景点,生态类、美丽乡村类等旅游目的地需求同样旺盛,严家弯湾素有川西盆景民俗文化第一村之称,被网友称为“乡村里的宽窄巷子”,是乡村游景点的不二之选。
生态美每天吸引千余名游客来打卡
“太美了,快给我多拍几张”“要把背后的熊猫一起框进画面”,记者循声望去,目及之处,一片朦胧梦幻的粉色跃入眼帘,伴着微风,一大片粉红色的花穗随风摇曳,宛如“粉色海洋”。这片仙境般的粉色花海轻盈曼妙,远远看过去,整个一片仿佛披着轻纱的梦境。
“最近一段时间,抖音、朋友圈全是严家弯湾的粉黛乱子草,趁着国庆长假,赶紧约着姐妹几个到这里来玩。”早上9点就到达这里的徐小姐穿着汉服,一边跟记者闲聊,一边摆好了姿势等着朋友拍摄。
粉黛花海中,自拍杆、三脚架、单反相机……除了专业设备十分齐全,现场换装拍照的游客比比皆是。
“早上7点半就有市民赶来,一直耍到傍晚才恋恋不舍地离开。”据严家弯湾景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粉黛花开吸引了10万人次的游览,今年严家弯湾的粉黛更壮观,花田由一个区域增加到两个区域。原有的18亩粉黛观光区保持不变,此外在严家弯湾核心区域,今年新增5亩花田。如今正值最佳观赏期,每天吸引千余名游客来打卡。
粉黛区旁边,是一条溪水潺潺的小河沟,五颜六色的小木舟停泊在溪流上,这里可以划船戏水,体验融入大自然的舒适感。岸边还有集时尚风与乡村味于一体的咖啡厅,沿着蜿蜒的小路向林盘深处走去,“路之·弯湾里”的一角屋檐隐约可见,开放式的院墙,回归自然的装修风格,秀丽的田园景致,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打卡。
“这些都是按照景区化标准打造的项目,以此来提升严家弯湾环境设施,打造新的消费场景。未来,这里还将有更多特色民宿呈现。”观胜镇发展办主任胥卡表示,如今的严家弯湾步步皆景,已经成为网友纷至沓来的网红打卡地。
产业兴新老村民一起“搞事业”
作为川派盆景民俗文化发源村之一,严家弯湾的盆景也是风景之一。从一入村口的小路开始,村民们用一件件盆景,勾勒出了只属于这里的“迎宾大道”。各式各样,或虬龙探海,或松石掩映,以往只在展览上或者市场里看得到的盆景,村民们却大方地展示给每一位前来游玩的游客——这是严家弯湾的最好招牌。
成为网红打卡地后,严家弯湾不仅人气值飙升,连带盆景产业的销售模式也在发生转变。这点,村民徐直松深有感触,他制作川西盆景已经有四十年了,以前的盆景销售都是自己用车拉到温江、大邑等周边区县售卖,或者靠自己联系商贩来收购,价格低。“现在我们在家门口就可以卖了,而且价格还很好。”把市场搬到家门口,国庆节短短几天时间,徐直松的盆景就卖出去数十盆。
“年轻人了不得呢,他们把传统花木嫁接上新技术、新思维,老树开新花,成为引领严家弯湾花木盆景产业转型的生力军。”胥卡告诉记者,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联义村盆景销售也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以黄涛、刘诗诗为代表的年轻人拥有百、十万粉丝,他们采用直播卖货的方式,变身网红、工匠,线上年销售额可达百万,利润是传统销售模式的2到3倍。
作为严家弯湾的“新村民”,加拿大籍盆景爱好者辛克莱尔·查德也来到这里“搞事业”——建立白熊盆景园。“严家弯湾的川派盆景充满了艺术感,氛围令人感到舒适。”辛克莱尔·查德表示。
村民富把市场搬到家门口
国庆节期间,严家弯湾平均每天有5000多人来这里赏花、逛盆景、品美食、拍美照。在这里,越来越旺的人气实实在在地转化为当地群众的经济收入。
晌午,游客们赏花观景累了,三五成群地走进农家小院品尝本地特色菜肴。酸菜猪蹄、土鸡土鸭、豆花饭等特色食品,深受大家喜爱,大家直呼吃得过瘾。
村民严世龙的“酒香楠苑”,是一个呈L形的普通农家小院,虽然不大,但却干净整洁。国庆长假期间,生意十分火爆,座无虚席。“国庆期间,每天的游客接待量是以前的两三倍,多数游客都是来赏花、拍照的,平均每天的营收有1万元左右。”为了让游客吃到一顿丰盛的农家宴,该农家乐早已是忙得不可开交。严世龙介绍说,鉴于游客大多是从城里来的,有不少人想吃点农家风味的农家菜,他们准备了腊香肠、腊排骨、青菜羹等菜品。
像严世龙一样,很多村民在家门口通过自主创业增收。目前村中由村民自主经营的餐饮民宿有4家。
“乡村旅游搞起来,盆景产业旺起来,对村民们来说,这最幸福的事自然就是生活富起来,腰包鼓起来。”胥卡向记者说道。
据介绍,当前,观胜镇联义村把农业做成了旅游业,把市场搬到家门口,实现了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门路、人有致富技能,村民人均年收入由之前的1万余元提至4.5万元。(粟新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