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涧槽社区睦邻帮生活服务平台
成都成华区二仙桥下涧槽社区是原成都机车车辆厂生活区,始建于1951年,是一个典型的大型国有企业老旧生活区,“机车人”塑造的“机车文化”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随着社区启动“有机更新”改造后,昔日的破旧院落得以重获新生,社区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社区生活环境一同变化的,还有住在里面的人——搬出去的人搬回来了,居民脸上笑容变多了,邻里关系更和谐了。
在这里,居民们有共识,“有啥事儿,找社区!”
“有啥事儿,找社区”
“有啥事儿,找社区!”这是成都二仙桥下涧槽社区居民常挂在嘴边的话。他们口中的事,大多是日常琐事,比如邻里间发生口角、家庭纠纷等。
四五年前,社区居民口中的“热心肠”——原成都机车厂退休老党员程进创建了“小程和合事”老党员工作室,专门调解上述社区问题。
现在,“小程和合事”有骨干成员7名,都是先锋模范党员。“小程和合事”的矛盾纠纷化解模式为“四诊四调”分层过滤,即将居民的矛盾纠纷划分成简单纠纷、一般纠纷、复杂纠纷和疑难纠纷四大类。对于简单纠纷,一般是先找社区网格员上门了解情况,再以社区名义找物业或其他部门组织协调。社区还有法律顾问和专家,遇到“疑难杂症”,专业人士还将到社区进行现场调解。
2020年4月,下涧槽社区挂牌成立了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以志愿服务为基本形式,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搭建20多支文明实践队伍,推行以“党建引领+志愿服务+社区发展治理”为核心的工作模式。
除了“小程和合事”,还有“仙姐在线”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下涧槽社区文明实践警务服务队、下涧槽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等。
下涧槽社区居委会副主任陈爱佳告诉记者,下涧槽社区是“熟人社区”,基本都是熟识的人,这些年让她印象深刻的社区服务故事数不胜数。
比如,原来一些住户家中有行动不便的人,需要轮椅帮助进出,居民自己开了侧门,但高低不平出入困难。最后社区有机更新改造时专门修了便道,还安装了不锈钢扶手。
再比如,新冠疫情防控期间,下涧槽社区1300多名党员、30个党支部全部行动起来,参加门岗值守,搞好外来人员摸排,动员居民接种新冠疫苗……各项工作紧而有序地开展着,为实现社区“零感染”作出了积极贡献。
“我们每个院子都有社区网格员,居民也习惯有事情第一时间找网格员,社区越来越文明和谐。”陈爱佳说。
70岁老旧院落变了
而作为在此生活了53年的居民,陈爱佳还有更多感慨。
老旧、破败、无序,这是下涧槽社区曾经的面貌。“在社区启动有机更新改造前,每个院落都是围起来的。因为社区环境脏乱差,有些老邻居选择离开这里。”陈爱佳告诉记者,2017年,下涧槽社区组织社区规划师团队,与居民小组长、网格员、议事小组成员等一起,前后发放了2600多份调查问卷,并根据线上征集的2000余条居民建议,最终确定了“党建引领、政企联动、多方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改造模式。2018年,成华区与中车成都公司共同投入2.7亿元,按照“拆墙并院、空间再造、保留记忆”的改造思路,对下涧槽社区的生活区和周边环境进行有机更新。
随着改变,下涧槽社区焕然一新
“自从我们社区将原有的违章搭建拆除,增加了一些座椅和运动场等共享空间后,孩子们有地方打乒乓球了,大家有地方交流了,邻里之间也更亲近了,营造出‘家园’的感觉。”陈爱佳说,由于早年设计缺陷,居民活动大多聚集在原社区活动中心,公共空间并未有效利用。有机更新后,楼与楼之间的公共区域,原本孤零零的花坛周边也放置了各种材质的几何形座椅,满足了社区居民在不同时段的公共活动需求。
有机更新后,曾经搬离的老邻居们又回来了。从搬离到搬回,见证的不仅是下涧槽社区“面子”的变化,还有“里子”的改变:
“左手边的党群服务中心可以办社保、处理车辆违章、办护照,还可以补衣服、理头发。出门就有商超、博物馆、医院,方便得很。”在此居住了40多年的社区居民张大爷说。
“文明是幸福的底色。我们建设的,是一个有‘温暖感和归属感’的社区。”在陈爱佳看来,创建文明社区的关键,就是提升居民的幸福感。
藏在细枝末节中的幸福
前段时间,家住下涧槽社区的田奶奶有了一件烦心事儿。她想到附近的网点接种新冠疫苗,但找不到路,也不知道现场的办理流程。
社区网格员听说这事儿后,主动找上门来,告诉她在小区的社区巴士站,就有专门的志愿者帮忙。
“后来,社区志愿者把我扶上了社区巴士,现场帮我填写资料接种完后,再把我扶上巴士送回了家。”10月3日上午,蓉城阳光暖煦,在自家院落门前和记者聊起这事儿时,田奶奶脸上满是笑容。
田奶奶告诉记者,由于行动不便,社区还会对她额外照料。只要有相关政策,社区工作人员都会主动“送政策”到家;感到孤单了,还有人陪她聊天。说到此处,她拍了拍坐在旁边的社区网格员告诉记者,这天,对方专程过来,约她出来晒晒太阳,了解最近生活是否有困难。
“有啥事儿,找社区!”说完,她笑着竖起了大拇指。(红星新闻 彭祥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