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新纪录!神舟十二号航天员在太空工作生活90天 出差三人组今日回家

来源:成都商报 时间:2021-09-17 10:03:47编辑:刘婷婷
9月16日,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工程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决定,9月17日神舟十二号飞船返回地球。
9月16日早上,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在地面科技人员的配合下,完成了核心舱内有关实验装置和重要物品的撤收。在离开空间站组合体前,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向地面科技人员和关心支持航天事业的人们表达了感谢和敬意。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撤离后,于北京时间2021年9月16日13时38分,与空间站组合体完成绕飞及径向交会试验,成功验证了径向交会技术,为后续载人飞行任务奠定了重要技术基础。后续,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将择机再入返回,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即将踏上回家之旅。
截至目前,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已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了90天,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的纪录。
什么是径向交会对接?
航天员在回家前,神舟十二号还有一项任务需要执行,就是进行绕飞和径向交会的试验。而这次试验的目的就是验证径向交会对接技术,因为接下来,神舟十三号就会采取径向交会对接的方式,和组合体进行交会对接。
什么是径向交会对接?神舟十三号要以垂直的方式、径向的方式,垂直向上,从下面和组合体来进行交会对接。这项技术的难度非常大,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在太空当中验证过,所以神舟十二号在回家之前要先到这个节点舱的径向对接口的下方来试一试,看看这个控制系统是不是能够正常工作。
经过将近两个小时的绕飞以及三次调姿以后,神舟十二号飞船来到节点舱的径向对接口的正下方,从200米向19米靠近。这个靠近的过程是以垂直向上的方式,也就是说径向的方式来靠近的。但是只会交会不会对接,因为这只是一次验证,真正的交会对接要等到神舟十三号来完成。
径向交会究竟难在哪?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空间站任务总师孙军表示:径向交会对接和我们之前采用的后向对接和前向对接,还是有很大不同的。因为它是从核心舱的下方来接近,实际上飞船和核心舱在轨道高度上就有一个偏差,前向和后向对接是在轨道同样的水平面上的,所以它的运动是比较稳定的。由于轨道高度的偏差,不同高度的速度是不一样的,所以就需要在这个径向对接的接近过程中,除了在径向方向有速度的位置的改变以外,还要去控制它在速度方向的角度。所以这样的整个对接过程它是高动态的,是控制系统要实时地去敏感核心舱的位置,并且实时进行控制。
神舟十二号抵达19米的停泊点就不再往前,为什么选择这个停泊点?孙军进一步解释:19米是我们交会最终的一个决策点,在19米的停泊点就已经能够完全验证整个绕飞交会的过程,包括敏感器工作的性能、控制系统工作的性能,包括它姿态保持的那种能力,在19米就可以完全验证到了。
首次降落东风着陆场
据悉,这次飞船返回舱的着陆点不再是内蒙古四子王旗,而选择在东风着陆场,这是神舟飞船首次在东风着陆场降落。在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一号任务中,东风着陆场作为载人飞行任务备份着陆场,一直与四子王旗着陆场同步建设。随着我国载人空间工程不断深入发展,东风着陆场常态化应急待命的优势不断显现。
神舟十二号搜救回收空中分队副指挥员冯超介绍:我们可以依托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强大的软硬件(保障)设施,建设一支精锐的搜救回收力量,满足(空间站)上升段应急搜救、运行段常态化待命值守和返回段搜救回收的任务需求,综合效率得到了极大提升。
除了东风着陆场自身的天然优势,这里还有一支目前全国唯一的专业航天搜救力量,他们圆满完成了长征五号B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以及嫦娥五号搜索回收任务,但执行载人飞船返回舱搜索任务,他们还是第一次。
神舟十二号搜救回收地面分队指挥员牛永进说:东风着陆场有2万多平方公里,地形非常复杂,有沙漠、有戈壁、有盐碱地,还有草湖。我以前也参加过搜索回收任务,但航天员的搜索回收还是第一次,所以说我对此次任务非常非常期待。
宇航员汤洪波父亲:
在家看直播等儿子平安归来
9月16日14时15分左右,返回舱内只有汤洪波一个人还在值班,聂海胜指令长已经率先回到轨道舱内,紧接着刘伯明也回到轨道舱内休息。汤洪波在其他两名航天员休息的时候,一直兴致勃勃往外看,欣赏地球的美景,时不时地还会和刘伯明交流一下,非常陶醉于从太空欣赏地球的美景。在神舟十二号飞船从核心舱前向200米向400米转移的时候,汤洪波先感叹说“天宫啊”,然后他们三个人依次说了一句“天宫再见”。
昨日,记者联系上航天员汤洪波的父亲汤海秋。对方表示,今日将通过电视直播了解儿子的情况,“不去现场,我们等他隔离后回家。”
三个月前,汤洪波位于湖南湘潭县云湖桥镇飞栏村的老家格外热闹。在汤家小院,汤洪波的父母和一群亲友、媒体共同见证了神舟十二号开启的飞天之旅。彼时,汤母伍兰清曾告诉记者,虽然现在科技允许他们与身在太空的汤洪波联系,但她也不愿意去打扰儿子工作,只盼望儿子能够顺利完成任务,平安回家。
16日,当记者再次拨通汤海秋电话时,他正在池塘边劳动,电话里记者清楚地听到机器的轰鸣声,“谢谢关心,我们不去着陆现场,在家看电视直播就好。”汤海秋说,这三个月里,他与妻子接到过几次儿子从天和核心舱打来的太空电话,但通话时间很短,他们并没有太多的寒暄。“儿子问我们家里怎么样、身体好不好之类的。我们也告诉他一切都好,让他放心,顺利归来就好。”汤海秋告诉记者,虽然想念儿子,但能通上话他们已经很高兴了,现在就等着孩子平安归来。
通过查询相关信息,记者了解到,宇航员从太空返回地球后,将进行统一的隔离和恢复疗养。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庞之浩曾公开表示,本次三名航天员回到北京后要进行身体恢复,一般分为医学隔离期、医学疗养期和恢复疗养期三个阶段。其中,医学隔离期约为14天,医学疗养期大约20-30天,恢复疗养期则约为3个月。
揭秘
回家路上三大挑战
1.离开天宫空间站当前的轨道,进入到返回地面的轨道
要进行调姿和制动,把轨道舱分离掉。因为轨道舱里面可能有一些废弃物和一些无用的东西,要先把它抛掉。然后再调姿90度,使得它的发动机面向它速度前进的方向,给它进行一个制动,这样的话就会进入到一个滑行轨道,向地面来滑行。
2.再入大气层,这一关是返回路上最危险也是最严酷的一关
飞船的返回舱在进入大气层之前要抛掉推进舱,因为推进舱后面的发动机是不能进行隔热的。之后就是完整的返回舱,利用返回舱其中的隔热材料与大气层进行摩擦,把速度动能转换为热能,用大气层来进行减速。这是非常危险的,安全性要求非常高。
3.之后就是开伞,到了10公里高度以后,伞是非常重要的
在落地之前,还有一个飞船落地动作,反推发动机要点火。神舟飞船采用北斗信号来实时定位自己的位置,同时在预测返回的过程中,实时预测自己的落点,如果发生偏差,就会进行纠正。
链接
北斗系统时间再创“中国精度” 300万年仅误差1秒
在16日于湖南长沙举行的首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上,国防科技大学北斗团队对外披露,由该团队负责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精度全光传输架构时频系统,进一步提升了北斗授时自主创新的“中国精度”。业内专家介绍,北斗三号系统所产生的时间基准可达到300万年误差1秒,准确度提升了10倍,在卫星导航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据介绍,国防科技大学北斗团队突破性地研发了以高精度光纤时频传递、高稳定综合原子时为代表的多项关键技术,并应用于该系统,实现了高精度时频核心关键设备的完全自主可控,支撑我国北斗系统跳动的“脉搏”——北斗时间基准更加精准,作为“标尺”大大提升了系统的测量精度,从而使系统能够提供更高性能的授时服务。
本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由湖南省人民政府、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中国卫星导航系统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等主办。(罗梦婕 综合新华社、央视新闻、中国载人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