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四川自贸试验区正式挂牌4周年。亮眼的成绩单,让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推动力”。2020年,四川自贸试验区利用外资同比增长308.6%,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20.7%,引领全省进出口规模跃居全国第8、增幅第2。刚刚开局的2021年,仅前两月,进出口总值就实现1250.6亿元,同比增长近三成。
蓬勃发展的势头,与其4年来打下的坚实基础密不可分。
-
通过制度创新做“减法”
得益于天府新区成都片区创新推出的“自贸通”综合金融服务,成都五牛科技有限公司在一笔500万元的贷款中,直接节省了近20万元的利息及担保费。
自2018年7月这项以“融资、降费、服务”为核心,向中小微企业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的创新模式面市以来,截至去年12月末,已为79家企业提供帮助,为29家中小外贸企业累计发放“自贸贷”2.2亿元。
破除制约创新体制机制障碍的一小步,换来的是激发市场活力的一大步。像“自贸通”这样的制度创新案例,4年来在四川屡见不鲜。
统计数据显示,过去4年间,四川自贸试验区对中央赋予的159项改革试验任务实施率超99%,地方事权全面实施;三批146项省级管理权限同步下放到片区及协同改革先行区,放权频次居全国前列;在近年国务院发布的三批86个制度创新成果中,四川贡献了11个。
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加速提升了四川营商环境的“含金量”,让海内外市场主体纷至沓来。
4年来,四川自贸试验区累计新设企业14万家、注册资本超过1.5万亿元,新增外商投资企业1349家。四川自贸试验区以不足全省1/4000的面积,贡献了全省1/4的外商投资企业、1/10的进出口额、1/10的新设企业,主要指标位居第三批自贸试验区前列。
+
放大“三临”优势做“加法”
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作为西部省份的四川,有何交通优势可言?放在4年前,这个问题或许并不好回答,但在4年后的今天,答案却有很多种。
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国际航线增至130条;中欧班列(成渝)使成都与59个境外城市、20个境内城市互通;泸州港去年综合吞吐箱量达15.52万标箱,实现长江黄金水道与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无缝连接……
4年来,四川自贸试验区不断整合临空、临铁、临水“三临”叠加优势,加快构建起海陆空高效闭环的对外战略通道,一改“内陆腹地”的标签。
以对外战略通道为重要支撑,自贸试验区充分发挥出“引擎”作用,大幅提升四川对外开放水平,经济带动效应明显——
成都青白江铁路港片区首创多式联运一单制“银担联合体”融资模式,提单累计签发超3000单,融资金额超3亿元;成功获批中欧班列运邮试点,去年跨境电商实现进出口约240万单,同比增长280%;亚蓉欧国家(商品)馆等开放平台加快建设,德国、白俄罗斯等33个国家馆项目逐一落地。去年,该片区依托中欧班列实现逆势增长,进出口增速高于全省77.49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增速高于全省125.18个百分点。
川南临港片区,着力突出内陆水港特色,提升口岸能级,泸州综保区、跨境电商综试区、进口肉类指定监管场地、国家临时开放水运口岸等相继申创成功,同步获批启运港退税政策试点。2020年,该片区跨境电商交易额突破1亿元;进境粮食中转量达42.5万吨,增长183%,在长江上游港口中排名第一。
对外战略通道的全面构建,也加速助推通关效率提升。
x
复制推广做“乘法”
可推广可复制,是自贸试验区作为改革试验田的发展逻辑。协作联动、协同发展,是四川自贸试验区深化差别化探索的重点方向。
2019年8月,四川自贸试验区首批协同改革先行区正式启动建设。作为全国首创,协同改革先行区在聚焦投资、贸易、政府职能转变等共性制度试验的同时,着眼本地资源禀赋和发展潜力,推动产业优势互补、协调联动、错位发展,最大程度释放自贸试验区的发展红利。目前首批8家先行区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去年以来,四川自贸试验区携手重庆共建川渝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截至目前,已形成“共同向上争取”“共同自主推进”“共同早期收获”3张清单,主动开展目标、领域、产业、政策、机制、时序“六大协同”。中欧班列“成渝号”顺利开行,双方还将在探索建立中欧班列价格联盟等20个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共同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高效大通道。
此外,四川还与广东、广西、海南等兄弟省份开展联动试验、对比试验、互补试验,推动共享自贸红利。
经过4年发展,四川自贸试验区逐渐从“试验田”走向“丰产田”,不断积厚成势,以更高水平开放质量逆势跨越。(陈碧红 许成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