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城市如何实现有机更新?成都有了准则!

来源:成都商报 时间:2021-07-20 09:40:42编辑:庞捷
城市在不断发展,超大城市总会遇到“成长的烦恼”。破解“烦恼”,城市更新无疑是一剂良药。
根据城市发展规律,我国已经进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即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今年全国“两会”,城市更新首次被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
如何探索?这是摆在各大城市中的一道新命题。成都也在破题。今年起,成都提出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其中就包含了“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工程”。
围绕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和世界文化名城的城市目标,成都市住建局牵头编制了《成都市公园城市有机更新导则》(以下简称《导则》)。日前,这一《导则》已正式印发。
“这是对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工程的落实。”据成都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同时,这也为公园城市理念下的城市有机更新明确了总体目标导向、主要路径方法、实施建设方式。
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到,该《导则》从“保护历史文化”“优化功能业态”“完善公服设施”“美化城市环境”“强化安全韧性”五个方面提出了目标与指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体更新路径和方法。
“也就是说,《导则》将为成都市的有机更新提供路径、依据和准则。”该负责人表示,这也将形成公园城市理念下的成都有机更新共识。
六项原则
保护城市历史年轮、促进职住平衡……
不同城市的有机更新,有不同的路径和特色。而“成都路径”的最大特色,则是在公园城市理念下开展有机更新。其最终目的,是通过有机更新实现老城复兴,解决目前老城存在的突出问题,实现城市安全韧性、功能优化、品质提升,满足市民美好生活需求。
基于这样的特色和目标,《导则》明确了成都有机更新的六项更新原则。
“留改建相结合,保护城市历史年轮”:将采用保护传承、优化改造、拆旧建新等有机更新方式,少拆多改,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全方位保护,传承城市记忆,保护历史年轮。
“因地制宜,推动片区整体更新”:将根据老城资源禀赋特点与面临的不同问题,实现更新方案“量身定制”,推动片区整体更新,加强片区综合开发,优化整合片区资源,精细化推进更新实施。
“推动城市新旧动能转换,提升城市能级”:将以“策划规划设计运营”一体化思路,重点推动功能重构、品质提升、产业转型,盘活低效闲置土地,大力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营造新消费场景,持续优化升级城市功能。
“主动调适、多维统筹,促进职住平衡”:将通过城市更新,主动调适老城目前面临问题,调整人才结构和资源分配结构,注重产业功能、居住功能在区域分布的平衡性,强化职住平衡。
“践行绿色城市更新,促进可持续发展”:将采用融入可持续理念、应用生态技术、推行生态策略、实现生态效益、建设绿色城市、兼顾社会经济环境的绿色城市更新模式,打造低碳未来社区,支撑碳中和先锋城市建设。

▲锦江水岸形态修复示意图
“政府引导、属地管理、市场运作、公众参与”:政府充分发挥规划引领、政策支持、资源配置作用,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强化属地意识,提升管理效能。坚持高水平策划、市场化招商、专业化设计、企业化运营,强化更新可操作性。引导公众全过程参与,形成长效治理机制。
成都的有机更新,要打造什么样的城市?
人文之城、活力之城、宜居之城……
立足于“保护历史文化”“优化功能业态”“完善公服设施”“美化城市环境”“强化安全韧性”五个方面,《导则》提出了成都有机更新的总体导向,要打造五个“之城”,分别是人文之城、活力之城、宜居之城、魅力之城、韧性之城。
如何打造?例如,在“保护历史文化”方面,要对历史文化街区、风貌片区进行整体保护,维持原有街巷格局、肌理与空间尺度,对历史建筑、文保单位进行真实性保护。
要促进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提炼代表性地域文化元素,最大程度避让古树名木与原生树木,推进非物质文化、老字号活态展示。在尊重历史风貌特征的前提下,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合理修缮和恢复,将现代功能合理融入传统历史建筑,促进片区活力再生。比如,可保留历史建筑本体,对内部进行合理改造,利用大空间建筑改造为博物馆、创意办公等功能。
在“优化功能业态”方面,包括优化产业发展空间,植入新经济新动能。可结合对标服务人群,利用当地文化资源,植入新消费业态、多元社区商业、文化创意产业,提升产业能级。例如,利用工业遗产植入新兴文创产业,形成体验式文化场景。

▲药厂改造为创意工作室示意图
在“完善公服设施”方面,要完善“文体医教商养”公共服务体系,结合现状人口结构特征和实际需求,利用现有空置、腾退用地、剩余空间及建筑改造等多途径针对性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例如,在满足建筑物结构及消防安全、建筑节能等规范、标准要求的基础上,鼓励利用现状建筑合理进行改建、加建、叠建,植入公共服务设施。
“美化城市环境”方面,主要包括增加公共空间,强化慢行系统,改造老旧建筑。将结合“两拆一增”,增补小游园微绿地,对河道进行综合治理和一体化设计,对街道空间进行一体化改造,充分利用剩余空间为市民提供休闲交往空间及景观绿化。
成都将建设“轨道+公交+慢行”的绿色交通体系,依托轨道站点,增设公交站点,完善交通设施,打通社区公交微循环,解决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还将对老旧建筑屋顶、立面、基底进行改造,实现建筑风貌整体协调,提升城市形象。例如,鼓励建筑屋顶净化、序化、坡化、绿化、艺化,充分利用屋顶空间,美化“第五立面”,丰富建筑功能。
“强化安全韧性”方面,成都将完善老城避难及微型防灾设施,注重TOD站点地下空间建设与人防工程结合,完善老城安全空间体系。将鼓励对已有基层医疗设施进行扩容,配置医养结合型卫生服务中心,结合互联网应用,构筑社区基层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同时加强社区健康环境营造。将推进老城海绵城市建设,通过建设雨水花园、建设防洪堤坝等措施,整体提升老城防洪排涝能力。还将整合公安监控、物业管理、医疗卫生等信息,形成全时段一体化的社区联动治理平台,提升社区韧性和治理水平。
记者了解到,除了这五个方面的目标与指引,《导则》还提出了更新评估、单元统筹、多方参与、政策指导、综合治理五个方面的更新路径与方法,并针对老旧居住区、低效工业与仓储物流区、低效商业区、其他更新区四类更新对象提出更新内容清单与建设指引。

▲银行建筑改为青少年活动中心示意图
解读
注重短期经济利益已成“过去式”
现下更应关注“城市品质、功能与内涵”综合提升
“上海、纽约、伦敦等国内外先进城市的更新实践表明,城市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转型期后,更强调城市综合治理能力和生活品质的提升。”成都市住建局更新处相关负责人表示,现如今,城市更新已然呈现出多维价值、多元模式、多学科探索和多维度治理的新局面。
成都的城市更新经历了多个阶段,并开展了天府锦城、锦江公园、一环路市井生活圈等片区系统化推进,以及枣子巷特色街区、猛追湾市民休闲区等点状更新项目。路径探索的过程中,成都实践也形成了独有的特征。
“体现公园城市理念下以人民为中心的更新导向;对老城空心化主动调适,促进产业重构和转型升级;聚焦‘三城三都’建设,强调文脉保护与传承;空间更新与社区治理联动,推动多元主体共治。”该负责人表示,这四大特征,是成都在有机更新实践中所呈现的。
《导则》在编制过程中,调研考察并吸纳了国内外多座城市的经验,更立足了成都自身特征。该负责人告诉记者。注重短期经济利益的城市更新已经是过去式,有机更新应重点关注城市品质、功能与内涵的综合提升。因而,未来成都在更新过程中,将充分体现公园城市理念,注重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城市文脉的传承,注重围绕人的需求完善高品质生活服务和公共空间,注重新业态的植入和提升,注重城市韧性的增强。(红星新闻 王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