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鹏一日同风起 ——写在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投运之际

来源:四川在线 时间:2021-06-27 09:59:44编辑:邢春燕
青藏高原东麓,成都平原中央,“神鸟”静卧沱江水畔。
6架飞机整装待发,静候一个历史时刻的到来——2021年6月27日,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正式投用。
十年“磨剑”,一座“超级工程”风姿乍现。源于古蜀文明的设计创意,带着中华先民飞天的希冀,展开双翼。成千上万的飞机,即将从这里腾空,飞出四川、飞向全国、飞往世界。
这是特殊的地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轴线”上,中国西部开放新门户即将诞生。至此,成都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中国大陆第三个拥有两座国际机场的城市。如果把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四座国家级国际航空枢纽城市连接成线,恰好形成一块“U”型磁铁,开口向西不断释放吸力。
这是充满想象的航空城。以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为圆心,30公里半径内,国家级新区——天府新区、省级新区——成都东部新区比肩而立;100公里半径内,成德眉资同城化加速推进。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布“百年大计”之局
6月上旬,一群特殊“客人”走进成都天府国际机场。
体验流程、感受出行后,他们给出评价结果: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一次性通过行业总验。
对于这样的结果,建设者们并不意外。毕竟,这座自立项之日起便备受各方关注的机场,已经拥有太多“头衔”:国家“十三五”时期规划建设的最大民用运输机场、国家“十四五”开局之年投用的最大民用机场、全国首个一次性建设两座航站楼的机场、中国西部最大的民航枢纽机场、中国西部唯一拥有“智慧”4F级跑道的国际机场……
“在中国西部建设这样一座顶级机场,是中国民航事业的标志性事件。”看到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即将投运的消息,有外媒如此评价。
民航市场的活跃度,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开放程度的体现。
1995年,成都双流机场获批更名为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此后,成都民用航空运输业蓬勃发展。
2004年,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在中西部率先突破1000万人次。最近十年来,这一数字平均每3年就迈上一个千万级台阶。在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2020年,成都双流国际机场的旅客吞吐量仍居全国第二。
年旅客吞吐量逼近6000万人次大关的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已跻身全球最繁忙的十大机场之一,客流量已超过现有两座航站楼设计标准。
快速发展的四川,人们出行的需求需要被满足,发展的渴望更需要有支撑。
早在2006年左右,四川就提出:再建一座新机场。2011年,四川正式启动成都新机场选址工作。
不仅要建一座新机场,更要定位于国家级国际航空枢纽,建设一座“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新机场——2016年5月27日,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开工建设,这样的目标一直贯穿于机场规划建设全过程。
2021年1月4日,元旦节后上班第一天,省委书记彭清华带队前往成都天府国际机场调研。据不完全统计,从2018年4月至今,彭清华曾六赴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建设一线,或仔细察看建设进度、听取情况汇报,或研究部署有关工作。
“这是一项事关四川长远发展的百年大计。”对于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给予厚望。
百年大计,需要高起点谋划。
建新机场,首要选址。
因空域、地理条件之限,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发展受困。为此,四川把“空域优先”作为选址的首选条件。9个备选点位去除了7个,在“二选一”的最终PK中,摒弃空域受干扰更多的金堂平桥,而选择了简阳芦葭。
这一“避让”,为天府、双流两个机场的空域资料高效利用,留下更充足的空间。民航西南管理局在成都进近管制区,构建起“八进八出”的飞行运行模式,能充分满足2025年天府、双流“两场”年1亿人次旅客吞吐量和70万起降架次的需求。
在国内,建机场通常建一座航站楼,当旅客多了、容量不够,就再建航站楼。久而久之,为了满足在一个航站楼里实现中转、换乘,航站楼单体建筑越来越大,旅客乘机的步行距离也越来越远。
为提升舒适度,听取民航业内专家建议,四川创新提出,一次性建两座规模适中的航站楼,探索吞吐量越来越大的前提下、大型枢纽机场采用单元式航站楼的发展方式。这一创新设想,经由设计师独创的“手拉手”构型,更加完美地呈现:
它足够便捷。旅客过安检后,到任一登机口直线距离不超过700米;空侧岸线更长,241个机位中,有97个是靠近廊桥的近机位,占比傲视国内同体量机场。
它足够智慧。通过APM捷运系统,可以便捷中转。56万平方米的综合交通换乘中心(GTC),接入了9种交通方式,旅客无缝换乘。全国首条4F级“智慧”跑道,能起降目前全世界最大客机A380,还能对跑道运行状况进行安全分析并作出预警。国内首创具有旅客身份识别功能的智能安检线,游客通过“刷脸”就能实现登机全流程。
它足够绿色。全场100%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全球首家利用场内自然水体打造绿色生态公园,首次在国内机场建设初期就同步开展文创研究并引入创意专项设计,“天府十二景”使机场成为蜀风雅韵的重要展示窗口。
攻“世纪工程”之坚
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工程,投资超过700亿元,如果加上配套、周边交通等工程,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
超级工程,举世瞩目。
6月11日傍晚,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数万盏灯被同时点亮。一架无人机,记录下壮观景象:助航灯光犹如点点繁星,沿跑道延伸到远方;两座航站楼并列展翅,两座航站楼中间,圆形空港酒店和绿意盎然的园林景观,带来强烈视觉冲击;“两纵一横”3条跑道,将航站楼抱在怀中。
这是属于建设者的奇迹——
2016年12月,来自全国各地的11支施工队伍集体进驻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作业。
“到处是山头,一片荒芜。”中建八局成都天府国际机场T1航站楼项目经理詹进生清楚地记得,自己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削峰填谷。据不完全统计,为将370多座山头削平,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建设光是平整场地,就用了9000吨炸药,挖填土石方量达1.8亿立方米。建设高峰期,平均每天有超过2万名施工人员、2万多台次机械设备和车辆同时进出。
这是一组对比数据:仅T1航站楼就打下桩基5409根,总长度约7.2万米;土方开挖160余万立方米,相当于在足球场上堆一座近300米高的大楼;钢筋绑扎11万余吨,相当于“鸟巢”外部钢结构用量的两倍;混凝土浇筑80万余立方米,相当于将天府广场平均高度抬高近7米……
还有不断出现的“拦路虎”需要被攻克: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影响了施工进度。2020年新年过后,在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保障下,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各作业场陆续复工。中国五冶集团相关人士透露,为了抢回被疫情影响的工期,企业不仅拿出最充裕的物资储备,还专门向复工人员发放补贴。
2018年年中,频繁的强降雨让原本180天的地基施工工期被影响了89天。“拿着排水设备施工”,就是在这样的与恶劣自然天气抗衡中,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建设得以顺利推进。
这是属于创新者的奇迹——
为让旅客乘机体验更加舒适,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创新实践不断:
在国内首次一次性建两座航站楼,缩短旅客步行距离;引入APM捷运系统,1分钟可从T1航站楼到T2航站楼方便中转;大规模采用“黑科技”,旅客可全程自助出行、“刷脸”登机。
为让智慧助力“神鸟”高飞,机场全域及航站楼进行数字孪生建设,全场信息数据互联、互通、共享,打造出成都天府国际机场运行的“最强大脑”;3D技术探测到外来物与飞鸟;以国际先进空管技术塑造“智慧空管”。
“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是用硬核科技打造的中国智慧机场智慧空管典范。”行业专家、中国民航局第二研究所副所长赖从沛如是评价。
硬核科技,需要硬核创造。
“很多设计是全球独一无二的。”中国华西天府机场T2航站楼项目部经理袁刚说,“高铁下穿航站楼不减速”是他遇到的最大挑战。
为了攻克这一难题,一支由华西集团和重庆大学、中铁二院联合组建的研发团队,展开攻关。“通过反复计算和研究,我们开创了世界上第一例‘斜穿’航站楼的现浇叠合拱形厚重顶板支模体系施工技术。”袁刚透露,这一技术的核心,就是在航站楼结构与高铁结构连接位置设置254套隔振器隔振系统,从而降低了高铁通过产生的振动和噪音。
放眼整个机场,类似的创新无处不在。由于引入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从规划到建设,大量工作通过三维模型完成。设计阶段利用BIM进行三维正向航站楼设计,施工阶段利用BIM技术实现施工深化设计……全国首例机场建设全过程全专业BIM技术应用,既保证了质量,又确保了速度,仅仅用时3年10个月就完成了航站区建设。
担“国家西向开放门户”之任
建设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布局。放眼全国,我国北部、东部、南部已分别形成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为主的航空枢纽和开放门户。就此而言,中西部地区的航空枢纽门户需要形成。
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和欧亚航路中间的四川,被寄予厚望。从时间上看,从成都飞往欧洲、非洲和中东等地,要比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起飞节约2-3个小时。
这是一幅极具想象力的图景:打开中国地图,如果把中国大陆三个“一市双国际机场”布局的城市连接起来,正好构成一个具有稳定性的三角形。如果从北京起笔,依次串联上海、广州、成都4个交通“极核”,便形成一个开口向西的“U”型空中廊道,稳稳支撑起中国对外开放的大格局。
打造国家西向开放门户,这样的历史重任,被体现于成都天府国际机场设计的各个环节。
成都天府国际机场T2航站楼下穿的成自高铁,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中蓉昆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设计看,建成后的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将是一座以航空运输为核心,集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城市轨道、高速公路等交通方式于一体的超大型现代综合交通枢纽。
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建成投运,使成都跻身“第四个国家级国际航空枢纽”。天路更宽广,四川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和开发开放枢纽,也因此有了更多想象空间。
根据《成都国际航空枢纽战略规划》,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是成都国际航空枢纽的主枢纽,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核心机场,重点打造国际客货运航空枢纽;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是主要服务国内商务航线和地区航线的区域航空枢纽。远期,将形成“一大一小”、功能互补、差异发展的双国际枢纽机场体系。
在“一市两场”布局下,四川提出,探索“两场一体”运营模式,让两个机场在高效运行中形成合力,高品质同频共振,发挥“1+1>2”的优势。
目前,成都已有131条国际(地区)航线,位居西部第一。未来的成都上空,“空中网路”将更加稠密。瞄准“主枢纽”定位,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提出借助欧亚航路中点的地理区位优势和潜力巨大的腹地市场,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成都至欧洲、东南亚等地航线优势,强化国际中转枢纽功能。
四川,有望真正成为中国西部走向世界的“出发点”、世界进入中国西部的“落脚点”。
交通助力,区域发展新的动力源也在形成。以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为中心,四川高起点布局建设国际空港新城,着力构建“以航兴城、以城促航、产城融合”发展格局。
从国际空港新城延展开去,成都东部新区的未来医学城里,一座“华西新坝”正在崛起,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正在这里布局……
通航,仅仅是起点。一幅宏大的成都航空枢纽图已经展开——
近期,满足年旅客吞吐量6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30万吨。
远期,满足年旅客吞吐量1.2亿人次,货邮吞吐量280万吨。
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伟大历史节点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载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成都天府国际机场,起飞!(王眉灵 陈碧红 张明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