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坚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举……”在“十四五规划”中,中国正走在推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的道路上。“双碳”目标下,作为推动能源电力产业链融通创新的生态网络,能源互联网已成为产业链现代化发展中重要的新型能源基础设施、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链融通创新高地。
10月16日,2021“创响中国”天府新区站——“第三届能源互联网国际创新峰会暨中欧智慧能源技术创新合作论坛”在成都举行。聚焦“双碳”目标,清华大学电机系副教授、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鲁宗相,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常务副理事长俞振华,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副院长刘毅,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国际发展合作部主任于佳,施耐德电气企业联盟与数字化生态中国区总经理刘昱等众多知名专家、行业领军人物齐聚一堂,从政策趋势、技术革新、模式创新、投资机遇等最新的发展现状,回应能源行业的热点、难点问题,持续挖掘先进科技成果和新型商业模式,共同探寻能源革命的未来。
“双碳”背景下,能源互联网机遇与挑战并存
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副院长刘毅
能源互联网建设迎来新机遇。刘毅认为,想实现双碳目标,目前在能源领域能做的主要是两件事,一是生产端可再生能源替代,二是消费端做电气化。因此对于目前的能源行业而言,都在关注如何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以消纳更多的风、光等可再生资源,以及如何推动终端能源的电气化或氢能化。
清华大学电机系副教授、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鲁宗相
需要引起重视的是,所面临的挑战同样巨大。鲁宗相强调,一是“双高”,未来电力系统会呈现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高比例电力电子装备接入的特点,对传统电力系统的规划、运行和安全性带来极大挑战。二是“双峰”,电网的夏、冬季负荷高峰给电源筹措和电网传输都带来巨大压力。三是市场方面,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传统的电力市场之外增加了关于碳市场的建设内容。如何把两者融合起来达到相互促进的效果,是一项很大的技术挑战。
从前沿技术到产业转化,峰会齐聚焦
施耐德电气企业联盟与数字化生态中国区总经理刘昱
兼具前瞻性和落地性。刘昱表示,此次峰会聚焦“绿色氢能”、“储能”、“零碳城市电力”、“‘碳中和’投资机遇”等主题,具有前瞻性和落地性。一方面,探讨了目前很多能源领域的前沿话题,让更多人了解行业、技术的发展趋势,看得更远;另一方面,分享很多创新企业的落地实践与专业人士的落地分析,让想做的人了解是否能做、甚至怎么做可复制可规模化的产品,做得很实。
着重挖掘未来潜力赛道。鲁宗相认为,峰会聚焦的“绿色氢能”“储能”等技术有着非常高的潜力,或将成为未来能源支撑的重要理念之一。比如“绿色氢能”,氢既是材料又是能源,做好氢能全面推广的价值对我国及至全球的各个领域发展都非常关键。但目前绿氢技术成本还偏高,如何实现成本控制很关键。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国际发展合作部主任于佳
持续深化多方合作。于佳表示,峰会聚焦“‘碳中和’投资机遇”,汇聚投资方、高校院所、创新企业,搭建起一个多方交流、可碰撞出合作火花的国际化平台。未来通过多方努力,或将通过这个平台寻找到更稳固、可持续的合作模式,共同助力能源产业转型。
技术与应用齐头并进,机遇遍地开花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常务副理事长俞振华
储能项目开发速度加快,将给多种储能新技术带来机遇。从实现“双碳”目标来看,俞振华表示,储能是目前能源领域中各类技术实施时的重要一环,也可能是卡脖子的环节。目前支撑“双碳”目标最重要的几种技术路线中,一是能源脱碳,即使用风电光伏等可再能源,但要实现大规模并网,需要储能技术做接纳支撑调节;二是减碳,比如在交通领域做电气化,对于电动汽车而言,其瓶颈技术在电池技术本身。可预见的是,基于产业内生动力和外部政策及碳中和目标等利好因素多重驱动,储能技术将步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但一个能够规模化产业化的技术要进入正确迭代,需要有规模性项目做支撑。现在“双碳”目标下,风光伏等可再能源配储能的模式,带来的规模性项目能加速储能技术进入一个更加成熟的阶段。比如促进成本持续下降,为更多储能技术实践、应用提供范例。从技术进步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双碳”目标的提出和落实,将促进中国一带一路及亚非拉国家的合作。于佳认为,“双碳”目标一方面推动生态环境改善,另一方面也为诸多发展中国家带来挑战与机遇。以一带一路大部分的发展中国家为例,其碳排放目前还处于较低水平,只占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4,但随着创新创业不断深入,未来20年这些国家将产生大量的碳排放,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重要影响。再加上很多发展中国家还没有解决基本的经济发展以及生活活动所需要的能源供应问题,将面临着低碳转型加上能源供应的双重挑战。
要解决上述问题,一方面要进行能源转型,另一方面要保证稳定的能源供应。这对很多发展国家来说也是机遇,比如非洲的很多国家是清洁能源的聚宝盆,不但有很好的风能、太阳能等资源,自身也有很多可应用清洁能源技术的场景。而我国已宣布将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这意味着,在能源领域的投资将集中在可再生能源上。目前在南非、阿尔及利亚、肯尼亚、乌干达等发展中国家里,已经有很多我国企业在做大型的地面光伏项目。未来我们将在能源领域继续深化与一带一路及亚非拉国家的合作与发展,提供更持续、安全的清洁能源供应方案。
锚定“双碳”目标,多措并举
继续加强国际化的交流合作,促进更多重要项目落地。峰会自天府新区、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新能源创新平台New Energy Nexus在2019年发起后,一直保持着国际化的合作与交流,并有望在此届继续延展深化。刘毅表示,借此平台,能源互联网国际创新中心希望在未来继续加强国际化的交流合作,促进更多重要项目落地,推动能源产业向更高水平、更低碳迈进。
目前北美方面,能源互联网国际创新中心与加州的合作还在延续,相关国家的行业资深技术专家、加拿大驻重庆总领事馆领事等日前已到访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望加深合作;欧洲方面,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作为中欧能源技术创新合作智慧能源专项的中方牵头单位,大力推进中欧智慧能源技术引进及工程示范、技术推广及产业化等工作;日本方面,此次峰会新增“碳中和背景下的中日经贸合作”主题分论坛,邀请多位在低碳经济及新能源领域颇有成绩的日本企业与学界人士参与,初步搭建起合作空间。
积极践行企业社会责任,将可持续发展进行到底。刘昱表示,施耐德是最早提出碳中和目标的世界500强企业之一,也是最早将可持续发展融入核心战略的企业之一,已在全球服务很多客户做整体的碳中和的规划、落地。但可持续发展不是一家独行,需要构建生态圈,大家携手共进。目前施耐德电气正通过携手合作伙伴共同发起“绿色能源管理创赢计划”“绿色智能制造创赢计划”等,助力中小企业开发绿色低碳的行业应用解决方案。未来希望一方面通过积极开发数字化的可持续发展相关解决方案,帮助用户减少碳排放;一方面通过一系列赋能与协作的举措,积极践行企业社会责任,强化可持续生态圈建设。
能源创新,助力“公园城市”建设
打造“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公园城市”,能源互联有大用。鲁宗相认为,“双碳”背景下,成都有一项非常重要的优势是公园城市建设,即“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人”即以人为本,依托高效、稳定的电网,为城市民众和各种服务行业提供稳定的电力供应,以客户需求为基础促进技术发展;“城”即城镇化,现代化城市需要构建泛在感知的智慧电网,准确调控整个城市的能源脉动,实现清洁绿色电力的高效利用;“境”即环境,紧扣公园城市理念将之建设实现,需要将电力设施有机融合到城市景观的设计中;“业”即产业,在能源互联领域开辟新技术发展方向与产业再造,比如绿氢等。
着力能动系统耦合,提高城市能源系统效率。就天府新区而言,刘毅认为,这是一个特别典型的城市能源系统,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可在规划方面着力能动系统耦合,让电、热、冷和燃气网、交通网耦合在一起,提高整个能源系统效率。同时,天府新区在建筑方面尤其是中央商务区,建设的时候就要求采用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将跟天府新区一起推动天府新区的建筑执行绿建的运行标准,大幅降低建筑的能源消耗。(图片由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