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文研学到非遗活化 丹景台的文旅融合实践
近日,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坚定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推进文旅产业全域全业态发展,提升文旅服务品质和消费体验……在四川擘画的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蓝图中,作为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第一个先导性、示范性、引领性项目,丹景台景区依托自身优势,积极响应《决定》部署,在生态保护、文化挖掘等方面不断探索创新。
《决定》中“发展深度研学游、科普游,高标准开展研学旅游基地品质提升”的部署,在丹景台找到了精准落点。
景区敏锐捕捉暗夜经济脉搏,将“天文科技旅游”确立为品牌核心,构建起“研学+”多维课程体系。自然科普、气象天文等课程与“深空观测+营地教育”特色产品交相辉映,“科技赋能生态+教育激活流量”的创新模式成效斐然:累计开展研学活动逾200场,服务超4万人次,其中专业天文星空研学达14场。
耕耘终获硕果。景区接连斩获“四川省研学旅游基地品质提升试点单位”“成都市科普基地”,擦亮了四川特色文旅名片,让知识之光在龙泉山巅闪耀。
绿脉生金 融合业态活山林
当科技之光点亮龙泉山,丹景台对“深化‘文旅+百业’‘百业+文旅’”的探索也枝繁叶茂。
这片生态沃土同样孕育着红色基因。2021年7月,景区创新打造200平方米党建主题花园,迅速成为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平台与热门打卡地。2024年6月,“廉心廊”场景化体验的融入,更实现了红色文化与廉洁文化的深度交融,开辟出一条特色鲜明的红色旅游新路径。
生态始终是丹景台的根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贯穿始终。依托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的优质资源,通过科学规划与保护性开发,成功培育出以自然生态度假、天文科技观测为核心的生态文旅产品体系。2025年5月,“森林武韵·云端养生”活动在此盛大举行,将传统养生文化与丹景台生态美景深度融合,助力景区荣获“生态文明科普教育基地”“无废景区”等称号,生态价值在文旅场景中潺潺流淌。
“森林+绿道+运动”的模式,则为成都“世界赛事名城”建设注入澎湃动能。森投运管公司“谋赛”与“兴业”并举,依托世界级城市绿心优势,成功举办环三岔湖超级山径赛等赛事,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户外运动与健康生活的乐园。
文火慢煨 非遗乡情暖民生
作为龙泉山传统文化的核心腹地,丹景台在农文旅融合中创新构建“非遗活化+跨界赋能+产业联动”模式,让古老技艺焕发时代温度。
景区系统整合柏合草编、纸鸢、油纸伞等非遗资源,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与研学课堂,使丹景台成为非遗文化活态传承的生动载体。跨界融合更激荡出创新火花,成功孵化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非遗音乐”“非遗体育”等特色IP活动,让传统文化在当代场景中绽放异彩。
产业联动的暖流,最终润泽了乡土民生。项目累计带动就业约2000人,本地劳动力占比高达81%,有力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同步拉动周边消费增长约2500万元,文旅消费链激活了农产品销售、民宿餐饮等乡村业态,有效破解农户就业难题,走出一条“以文塑旅、以旅兴农”的融合新路。
为响应省委“加强文旅消费多元供给”的要求,丹景台深度参与“百万职工游巴蜀”活动,创新消费场景与服务模式,激活市场活力。活动期间,景区慷慨赠出万张玻璃栈道与丹景阁门票,以优质供给激发消费潜力。
同时,景区深挖在地文化,依托自然优势,重点开发自然生态度假、天文科技观测、山地户外运动及红色党建等多元体验。西部最大种子银行、丹景微光营地、动植物主题餐厅、城市之眼天文台、丛林冒险岛、党建花园等特色场景相继落成,持续推动游客“流量”转化为发展“留量”。
丹景台这颗“天文之眼”,望见的不仅是浩渺星空,更是四川文旅未深度融合发展的辽阔未来。未来,它将继续扎根龙泉山的绿意,以更完善的基础设施、更丰富的产品供给、更深厚的文化挖掘,塑造成更具魅力的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