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三两个游客漫步在小金县日尔乡董马村中,水泥路弯弯曲曲通往各家各户,文化广场上各类健身设施一应俱全,独特的藏式民居错落有致,山上的杜鹃花含苞欲放,远处的雪山若隐若现……一幅“开窗见雪山、出门即画中”的乡村美景引得游客留恋忘返。
董马村地处高半山,平均海拔3500米,因土地贫瘠,庄稼产量低,过去是有名的贫困村,“过去用电难、用水难、出行难、就医难、增收难,如今,难题一一解决,村民们过上了好日子。”董马村党支部书记杨金华说,在脱贫攻坚中,董马村依托生态优势,把“生态乡村”建设与全域旅游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在2017年顺利脱贫摘帽。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才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订单农业开启持续增收致富路
2017年,刚刚实现脱贫摘帽的董马村面临巩固脱贫成果的艰巨任务。伴随着基础设施改善而兴盛起来的生态旅游,因受季节、天气、交通等因素的影响较大,无法实现稳收和持续增收。杨金华和村干部们意识到,只有大力调整全村产业结构、形成多产业协同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稳收和持续增收。
“2017年,我们书记带头试种了一亩地的结球生菜,实现收入8000多元。”董马村村委会副主任杨志彬回忆说,在当时,一亩地收入8000元已超出了所有村民的认识,“我们种植胡豆、洋芋等传统农产品,一亩地最多收入2000多元。”
可观的收入和简单的种植方式,很快吸引了大量村民加入种植结球生菜的行列。2018年,在杨金华的带动下,董马村与小金县开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结球生菜种植协议,开启了订单农业增收致富路。
订单农业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农户根据与农产品购买者之间所签订的订单,组织安排农产品生产。“不仅避免了盲目生产,还有公司保底收购农产品,能够帮助村民实现持续增收。”杨金华说。
“我家一共有6亩地,全部种了生菜,年平均收入在5万到6万元之间。”村民杨凤家从2018年开始种植结球生菜,今年已是第四个年头了。她说,与种胡豆、玉米等传统农作物相比,种生菜简单、省事,有专家指导,还有公司专人收购,每亩地至少有4500元的保底收入。“没有什么风险,只要有订单,我们愿意一直种生菜。”杨凤说。
规范管理打造高质量旅游品牌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因地制宜、因村施策。从2015年开始,董马村就依托良好的植被资源和1000余亩天然成片的杜鹃花(当地人称“羊角花”),以及舞狮文化和传统锅庄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度假。由村民自主经营的藏家乐成为了接待游客的主要场所。
“今年我们村又有4个藏家乐通过验收,符合接待标准,可以开始接待游客了。”杨金华表示,当前,董马村的乡村旅游业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未来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所以做好质量管理、赢得好口碑至关重要。
因此,董马村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形式,成立了旅游合作社,出台了一系列藏家乐管理规范,从卫生标准到住宿条件,从餐食质量到土特产品销售……涉及游客体验的方方面面都有详细规定,“按照‘合作经营、规范运行、合计收入、存留资金、多劳多得’的管理分配模式,我们对全村的藏家乐实行统一管理、实时监督,一旦发现村民在经营中违规,就立即停止其经营资格,直到整改达标。如果性质特别恶劣、影响特别严重,就直接取消他的经营资格。”杨金华说。
在严格的规范和管理下,董马村乡村旅游的口碑持续上涨,游客也不断增多,“加入旅游合作社后,我们一年就收入了4万多元。”杨志彬说,“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村里的年轻人都不愿外出务工了。”
据杨志彬介绍,目前董马村共有10户村民经营藏家乐,可接待游客100多人。“为了提升接待质量,村集体正在打造一个精品民宿,能够同时容纳30人入住。”目前,该民宿的主体建筑已完工,预计明年开门迎客。
因地制宜探索多产业协同发展之路
2020年,小金县完成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原董马村与原木纳斯村合并。新一届村“两委”对新董马村的产业发展做了全新的规划。“并村以后,我们村的土地面积增加了很多,但因为分布不一样,能种植的农作物和能发展的产业也不一样,所以我们根据土地的不同情况为每个生产小组规划了适合的产业。”杨金华说。
按照新一届村“两委“的规划,董马村一组主要发展生菜种植、中药材种植和乡村旅游,二组则重点发展乡村旅游和生菜种植,三组和四组因不适宜发展旅游业,村“两委”就鼓励村民大力发展牦牛养殖和中药材种植。“三组和四组的传统种植面积还很大,产生的秸秆也多,很适合养牦牛。”杨金华解释说。
目前,董马村共种植中药材500多亩,种植生菜100多亩。 2020年,仅生菜种植为该村创造了120多万的收入。“我们相信,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持下,我们董马村能够发展得更好,村民的日子也会更好。”作为新入选村委会的年轻干部,杨志彬信心满满地说。(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