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刘卫兵,三十年坚守于对本土传统乡村聚落的研究和实践,尤其执着于川西林盘的保护与更新,被誉为“守护川西林盘第一人”。其设计的相关作品获得联合国全球人居环境规划设计奖、国家精瑞科学技术奖、美国建筑师协会Unbuilt Architecture大奖等多项荣誉,先后应邀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世界城市论坛、柏林城市高层对话等发表演讲。
长年的乡建实践沉淀了他对林盘太多的思考,特别在英国雷丁大学可持续建筑专业的硕士深造,更触发了他深入探究川西林盘聚落的内在本质——“为什么会是这般营造”?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结束,刘卫兵在乡间设立了大卫乡村营造工作室,他把灵魂安放在这乡野林间。
“那时,我感到林盘是从田野生长出的有机体,需要在敬畏自然、保护文脉的基础上,多学科、多角度地研究它,方能吃透先人择居的策略和宜居的智慧,正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作为当代中国建筑师之一分子,刘卫兵在接受中西文化熏染后,开始重新审视中国传统的建造方式,及其自身文化的独特性。这一代中国建筑师对现代主义大潮开始反思,更谦逊地去思考当地文脉、地域以及文化之间的关系。他们更注重以传统乡土材料和工艺来不断探索更多的可能性,延展历史,从而构建自己的独特建筑语境。
随着“十四五”开局,成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自然生态、历史文化、人文社科资源优渥的都江堰市,被列入成都西部片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都江堰市委政府抢抓机遇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深入推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都江堰市精华灌区康养产业功能区管委会携手四川省经济文化协会,共同打造以乡村振兴为主题,川西林盘为载体,文化赋能的都江堰精华灌区重大项目“中国国际川派文化小镇”。该项目邀请刘卫兵担纲总规划设计。据此,中国网与刘卫兵在成都进行了对话,围绕川西林盘对公园城市首提地文化精神的重要性,川西林盘对乡村振兴持续发展的强力支撑作用,中国国际川派文化小镇的规划思路方向等话题展开了深入交流。我们希望,在一些梦想的描述、思想的碰撞、笃行的感悟甚至观点的交锋中,关于美丽乡村、美好生活的憧憬,能够变得清晰;我们相信,这些基于未来维度之上的想象,终将在所有建设者、探索者、先行者的共同努力下,变得更加确凿可信可触摸。
中国网:刘先生,您当初建立大卫乡村营造工作室的初衷是什么?
刘卫兵:建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称为“营造”。当年梁思成在美国宾大学习时,他父亲梁启超寄去的一本中国传统巨著,就是北宋李诫《营造法式》。“乡村营造”是对乡土中国传统建筑技艺的回望。
中国网:据了解刘先生的公司涉足多种工程设计领域,为何您将个人几乎所有的精力关注于川西林盘聚落的保护和更新?
刘卫兵:一个地域时常都有一种典型的传统人居聚落,比如福建的土楼、陕北的窑洞等。经过千年岁月沉淀下来的川西林盘,是成都平原独有的乡村聚落,它是浸入成都人骨子里的乡愁记忆。但是,许多很有人文底蕴的林盘正在不可逆转的变味或消失,让人痛心。我觉得只有留住林盘,成都才有历史。
中国网:我们注意到,您常对媒体说“一个城市的魅力在于特质,而这需要有历史留下来的陈酿,所以得让川西林盘在城市更新中有‘物是人非’的权利”。这是不是意味着,川西林盘在成都公园城市建设中有着特殊意义?
刘卫兵:是的。在世界人居聚落中,川西林盘是独一无二的,它是成都的特质。但是,一个困惑我们的重要问题:对于我们的时代,川西林盘的本质是什么?许多创新和改造都在思考和探索。
中国网:您认为川西林盘的本质是什么?
刘卫兵:“入蜀方知画意浓”,这是当年中国画巨匠黄宾虹先生来到成都青城山的感叹。“问道青城山”,成都平原的边缘即是“仙山”。俗事与修炼的转换,不需要长途跋涉。从城市中心的天府广场来到道教名山上的天师洞只要半天,途中你便看见沃野平畴上,一簇簇炊烟袅袅的川西林盘,修道如种田。我认为川西林盘就是体悟“天人合一”的生活道场,是蜀地先民创造的一种生态文明,实质上代表着蜀地精神,是蜀人精神的原乡。
中国网:我们关注到您的作品里,总蕴涵历史的信息,却又力图与当代对话。
刘卫兵:确实,我一直希望也竭力使我的作品丰厚广博,像能留住时光的盒子。人们进去可以追念过往的记忆、体味当下的鲜活和憧憬未来的可能。川西林盘的更新应该是让当代人能感受历史的余温,又能激发新的意趣向往。
中国网:四年前,您在杜甫草堂举办了名为“绘影”的个人作品展。那次展览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呢?
刘卫兵:那场个展也是我《林盘》新书的发布会,流沙河、马识途二老专门为该书题了词。杜甫草堂本身就是典型的川西林盘,展后的座谈会便成了川西林盘的高品质学术研讨。西南古建泰斗庄裕光、交大知名教授张先进、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谭继和、杜甫研究学会会长祁和辉、花鸟画家汪晓灵、艺术家李金远、作家林文询等一众大家深入探究了川西林盘的重要问题:“为什么会是这般营造”和“对当下意味着什么”。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思想盛会,令人受益匪浅。
中国网:那场研讨对您有启发吗?
刘卫兵:当然,特别是巴蜀文化首席专家谭继和先生将川西林盘定义为“人居仙乡”,体现了蜀人尊崇自然,朴素逍遥的神仙道精神。我觉得说到了林盘营造的形而上层面,林盘的确在与山、水、林、田、宅的糅合中,昭示了“道”的存在。
中国网:上次您在英国学习期间,我们云上采访时,您说最大的收获是发现自己对林盘的认知还不够全面,能谈下这点吗?
刘卫兵:是的,跨学科的学习让我看到与建筑有关和看似无关的领域,也教我思考和质疑已有的经验。我非常好奇域外的人如何对待自己遗存。从业三十多年,很少追问和质疑过获得的认知。
当下可以看到许多的川西林盘更新展现出强烈的表现力,却总不能让人“触景生情”,总感觉少了点味道,让人找不到来路,缺乏精神的感染力。这或许就是为何著名英国建筑师Kenneth Frampton教授提出“批判性地域主义”,应强调建筑的代际连续性。
中国网:这次您应邀担纲“中国国际川派文化小镇”的总规划设计,能透露下这个项目的情况,它有什么独特之处,与川西林盘的保护和更新有什么关系?
刘卫兵:这个项目对我而言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它依托都江堰精华灌区,紧紧抓住乡村振兴这一时代主题,以川西林盘和特色镇为载体,通过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的路径实现生态价值的转化,促进城乡各类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交换,推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旨在为都江堰打造一个全新的川派文化综合体集结地与发展增长极,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协同发展。
川西林盘无论自然风貌、气候地理,还是在地文化,都极具吸引力且难以复制,是成都平原乡村发展的独有优势,几乎孕育了川派文化的所有元素。如何在新事物不断涌现的当下,结合传统地域文化,创新林盘空间,这是挑战,也是重塑自我的机会。可以预见,这个项目一定会成为都江堰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中国网:您曾说过希望您的作品是复杂的,像能留住时光的盒子。那么这次您准备怎么完成您的使命?
刘卫兵:将川西林盘当做生态系统来整体考虑,以原真和历史叙述川西建筑的本质,营造川派文化道场的国际范儿,以精神内涵吸引人、打动人。
“川派文化小镇”只是一种空间形态,我们最核心的是要创造一种新的生产、生活、居住方式。通过多元化、高质量的内容注入,讲述川西林盘的“故事”,最终满足人们深度的精神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的产业形态、业态齐全,是一个集合体。我觉得,简单的文化陈述和符号堆砌,只是很“表皮”的做法,缺乏文化上的感染力。我们的做法,是以林盘文化、都江堰李冰文化、青城道家文化等元素的提炼、创意和再设计为手段,对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产业资源等实行一体化深度整合,打造都江堰林盘的专属文化IP;构建生产、生活、生态的有机融合,使其成为具有历史记忆、文化传承、现代时尚、面向未来的生命体。这是我对中国国际川派文化小镇项目的核心逻辑。(周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