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重大决策部署,四川省乐山市井研县紧紧围绕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精神和市、县党代会精神,认真落实“十大行动”安排部署,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积极推进乡村振兴工作。
县法院
“巡回法庭”提供精准服务。建立柑橘产业服务巡回法庭,推行“就地收案—就地调解—巡回审判”工作模式,现场开展专业化审理,实现涉柑橘产业案件快立、快审、快调、快结。今年以来,共开展巡回审判3次,快处产业案件15起。
“法律体检”降低涉诉风险。定期组织法官围绕企业管理结构、劳动用工、商标权保护等内容,排查企业、园区法律风险问题,根据排查结果和近期案件特点,及时提出应对意见,防范涉诉风险。今年以来,柑橘产业案件数量同比下降18%。
“联动调解”提升解纷效果。邀请镇村干部、柑橘协会代表等组建“调解纠纷志愿服务队”,会同司法调解员联动化解土地流转、农民务工等纠纷事项,构建“组—村—所—镇—庭”五级联调体系。今年以来,累计化解纠纷29起、调解成功率达到93%。
县司法局
聚焦“1”个核心,护航产业发展。聚焦“产业兴旺”组建党员法律顾问团,主动为全县涉农项目进行合法性审查,指导司法所和法律顾问积极为辖区内镇(街道)党委政府涉农决策提供法律意见建议,共计审查文件389份,提出法律建议600余条,用法治护航农业农村产业发展。
打造“2”条支线,织密服务网络。着力打造线上、线下两条服务支线,实现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全覆盖。落实“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为119个村(社区)配齐法律顾问。加大“12348”四川法网和“12348”法律服务热线推广力度,发挥“互联网+”网络优势,推出《民法典》动画视频,让村民足不出户就能知法用法。
抓实“3”个重点,优化乡村治理。全面完善村(社区)人民调解组织网络,切实做好婚姻家庭、土地承包、土地流转等点纠纷调解工作,累计受理纠纷897件,成功化解890件,涉及金额245.25万元。指导、协调镇(街道)及相关部门落实刑满释放人员安置帮教工作,为乡村振兴营造良好法治环境,累计接收社区矫正对象73人,衔接刑满释放人员119人,在册刑释解矫人员824名。
县综合行政执法局
加快生活垃圾收运设施建设。按照“垃圾不落地、方便群众投放、便于运输”的原则,指导全县各镇拆除生活垃圾池3700余个,后移、退后重建旅游线路及国省干线公路两侧等露天垃圾池160余个。积极筹措资金1000余万元指导乡镇进行垃圾分类设施建设,各镇合理设置垃圾分类收集亭100余个,配备侧挂垃圾收集车28辆、密闭垃圾收集车27辆,村配置小型垃圾收集车80辆。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应收尽收,城乡生活垃圾集中收转运处置率达100%。
逐步完善生活垃圾处理体系。按照“城乡统筹、区域共享”的原则,牵头筹措资金2300余万元,在研城街道,周坡、竹园、研经、马踏、千佛等镇建成投用乡镇生活垃圾压缩转运站6座。构建“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的农村垃圾收运处置模式,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全覆盖。
指导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积极引导再生资源回收公司进村入户收集可回收物,优化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在各生活垃圾压缩转运站内设置垃圾分类室,在全县公共机构设置垃圾分类投放点。同时,为县城区200余个无物业管理居民小区投放垃圾收集容器900余个。
县生态环境局
集中力量推进“厕污共治”。积极争取到省、市生态环保部门农村污水治理资金1285万元,严格按照资金管理使用程序和规定,整合环保和农业部门资金,由县乡村振兴办统筹安排使用,强力推进“厕污共治”项目建设。
多样学习强化技术指导。多次召开培训会、现场观摩会,灵活采用“理论+实践”的模式,明确施工标准,做细技术培训和施工指导。同时,督促施工现场层层压实责任,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高效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细化措施治理农村污水。采用“散户治理”、“以镇带村管网覆盖”和“大集中+小集中治理”等模式,截至目前,全县87个行政村污水得到有效治理,行政村占比90.63%,全县48615户农户的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覆盖人口约135000人。
马踏镇
覆盖基层末梢,固好党建“基石”。组织全体机关干部、村(社区)常职干部150余人集中观看市党代会,开展镇、村、组干部集中宣讲活动,参与人数310人次。广开“坝坝会”,将惠民政策、全会精神、镇党委未来五年发展规划等宣传到基层末梢,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经济建设、乡村振兴等积极性明显增强。
以学促干,搭好发展“桥梁”。以党代会精神为引领,大力推进项目建设,投资约3000万元在马踏镇多个村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争取上级车购税资金495万元,对5个村实施撤并建制村道路硬化加宽项目16.5公里。争取326万元,实施村道路建设项目10公里。为全镇产业发展、回引人才、招商引资打好基础,搭好“桥梁”。
敢于创新,厚植育才“沃土”。制定马踏镇“盐马英才”年轻干部培养方案,针对40岁以下年轻干部工作短板,采取集中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年轻干部综合能力。下派11名年轻干部到村(社区)挂职锻炼,镇领导班子成员结对培养村(社区)后备干部25人,对符合条件的15名优秀年轻干部进行职级晋升,干部能力得到阶梯式成长。
周坡镇
创新宣传方式,传达学习由“灌输”向“启发”转变。镇党委书记牵头组织干部集中观看现场直播,确保第一时间将全会和市党代会重要精神传达到14个村(社区)。结合村民大会与数字乡村平台,由点及面扩大会议精神传达范围及影响力,以学促干,助力乡村振兴。
拓展锻炼途径,乡村治理由“论道”向“践行”转变。制定《在镇村干部中开展“我的奋斗年”活动的实施方案》,深入推进“党员先锋示范岗”创建和“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明确为民办事中的规定动作、自选动作,拓展干部锻炼途径,推动会议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激发参与基层治理的主动性。
推进项目建设,产业发展由“局部”向“全面”转变。以会议报告为蓝图,组建“乡村振兴项目协调推进专班”,10名优秀镇村干部针对重点、难点项目进行专项攻坚,全面推进集体经济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公区整治等工作,丰富乡村新业态,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镇阳镇
广泛学习促思想素质提升。举办党委理论中心组专题研讨交流会,党委班子成员结合实际进行交流发言,谈认识、说体会、找差距、谋实招,努力把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转化为推动干事创业、为民服务解难题的行动。全镇各村(社)党组织通过专题学习、“三会一课”等多种形式,组织党员干部集体学习、交流学习体会,确保全会精神入脑入心。
领悟精神促业务水平提高。深刻领悟全会精神,牢记宗旨,主动作为,开展“办事不出村”专项行动。突出软硬兼施,明确清单管理,完善村级便民服务室的硬件设施条件,推行“代办跑腿”便民服务。印发便民服务卡片2000张,制定便民服务事项清单56项深入实施民生工程,完成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
业务能力促产业发展升级。按照《镇阳镇“十四五”规划暨乡村振兴项目建设库》要求,打造两河村、云峰村产业振兴示范带,建成云头顶500余亩茶叶核心基地。打造龙申村、两河村、云峰村、石牛坝村、毛坝场等五村产业环线,云峰村争创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继续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加快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带动全镇脱贫户490户1348人稳定增收。(冯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