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冬的清晨,阳光透过薄雾洒满村落,映照着绿水青山间的黑瓦白墙。走进定文镇方井村,平坦村道纵横有序,漫山遍野的茶树在蓝天白云下泛着一抹抹翠绿,农家小院温馨别致,浓厚乡韵令人流连,天蓝地绿、山清水秀的乡村焕发着生机与活力……
昔日的方井村,群众思想保守、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单一后劲不足、经济发展滞后。近年来,方井村干群勠力同心,立足村情、民情实际,积极拓宽发展思路,依托特色产业发展,让农民人均收入达2.2万元。
动起来 村干部垂范强推进 落后乡村迸发活力
以前的方井村,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外出务工和传统的种养殖业,腰包干瘪,村容村貌破败不堪。方井村从过去的市列贫困村、经济薄弱落后村到现在的“示范村”,产业兴、农民富、村庄美,如诗如歌画卷扑面而来。
方井村实现了华美蝶变,靠的是党建这池“源头活水”,靠的是村干部率先垂范强势推进,让落后乡村迸发出无穷无尽活力。
勤劳乡亲们在温饱线上挣扎的现状让蔡礼军寝食难安,浓浓的乡愁把在外发展的他拽回了生养他的这片土地。48岁的蔡礼军以前在成都搞销售,2006年回到定文镇销售饲料,并建养猪场喂猪,日子过得风生水起。“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是富。”蔡礼军是这样的想的,更是这样干的。从2013年5月以来,他先后任职村纪检小组长、村主任、村支部书记、市党代表,带头于2013年流转土地种植茶叶200亩,2014年又和村班子成员、乡村振兴专干王善伦合作种植茉莉花450亩,每年的效益甚是可观。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说干就干,村“两委”6个班子成员积极发挥“火车头”“主心角”“头雁”示范引领作用,带头流转土地,带头做好产业调整,村民看在了眼里,记在了心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群众看到村干部发展产业都找了“票子”,激发了他们的内生动力。群众的观念也开始转变了,热情高涨,纷纷开始跟着干,干劲冲天。通过几年的努力,方井村现已种植茶叶9000余亩、茉莉花800余亩,人均种茶种花达2.3亩,人均收入大幅提升。曾经的荒山荒坡变成了一片青山,茶、花已成为方井村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以前我种菜的收入还可以,看到村干部带头发展茶、花产业,认为不靠谱。后来,他们苦口婆心地做思想工作,我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发展了30亩茶叶,除了人工,年纯收入10多万元。”方井村6组村民蔡加全谈到种植茶叶带来的好处,嘴角上翘、神采飞扬。
强起来 立足实际做优特色 产业发展富民增收
2014年,方井村被列为市列贫困村,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足1亩,荒山荒坡随处可见,土地利用率极低,要如何达到脱贫摘帽的“一低五有”标准?
思路决定出路。方井村的现状让新上任的村“两委”班子很是犯难。“我们村土地贫瘠,土壤是偏酸性的,仅适宜于种植茶叶,再加上这两年县委、县政府大力倡导发展茶叶和茉莉花产业,政策支持的力度也很大,我们可以借着这股东风发展适宜方井的特色产业。”刚刚进入班子的返乡农民工蔡礼军提出了发展思路,“必须想办法改变人多地少的现状,改造全村残次林,增加土地面积,让土地生金,确保附加值最大化。”
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是产业发展起来的“硬”件,更是农民富裕起来的前提条件。近几年,在村干部这群“村小二”的努力下,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硬化村道60公里,修建提灌站4座、蓄水池100多口,新修上山作业道18公里,解决了农业“靠天吃饭”的“瓶颈”问题。村民受到村干部干劲感染和为民热情浸染,思想通了,民风更纯朴了。硬化村道60公里除了上级的补助资金,缺口不小,村民们不缺席,每公里自筹10万元;全村4公里的产业环线从2019年开始黑色化,公路从3.5米到4.5米再到6米宽,村民从来没有要求在土地下清费、青苗补偿等方面给予补偿,促成了道路改造升级早日发挥作用,夯实产业发展之基。
百姓思想通泰了,思想问题也不再成为产业发展的“拦路虎”“绊脚石”,但是产业如何才能有序健康发展,才能后劲十足、长盛不衰?
服务好、好服务是产业发展起来的“软”件,更是产业兴旺的保障。方井村采用“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运营模式,深入田间地头扎实抓好后续跟进保障,抓牢茶叶、茉莉花产前、产中、产后“前端”“后端”服务,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防止丰产不丰收、物贱伤农现象发生,挫伤农民积极性,让产品变商品、产品增值。运用“请进来”模式,邀请县上农业部门专家做好茶叶和茉莉花种植、管护等产前、产中技术指导;村民“走出去”,听取发展大户现身说法,提高种茶、种花技术本领。合作社积极发挥龙头作用,主动出击,与天御新农新城和附近的加工厂联系,解决茶农茶叶、茉莉花销售难的“后端”困惑;镇、村着眼长远,向上争取了600多万元专项资金,准备建立3000多平方米的茶花加工厂,解决茶叶、茉莉花销售价格不能上扬的这一长期“产后后续阵痛”痛点、堵点。
有了“软”“硬”兼施,打好组合拳,特别是技术和销售服务保障已成为茶叶、茉莉花产业大发展的“助推剂”,获益的农户也不在少数。“村上的服务保障非常到位,现在我发展了10亩茶叶,每年收入几万元是没问题的,贫困户的‘帽子’早就摘掉了。”方井村3组村民卢作芝满心喜悦。
靓起来 扮靓“面子”夯实“里子” 美好家园内外兼修
在方井村2组村民罗正国家里,一面“方井村最美家庭”的红旗格外醒目,每天早晨,他起来把自家屋子打扫干净,又在村里的大路小巷里忙碌开来。
颜值担当,正成为方井村的一张闪亮名片。这源于近年来,方井村矢志不渝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重要抓手,大力实施公共服务中心改造升级、农房风貌改造、农网水网气网、厕所、垃圾、污水、村容村貌等“七大会战”和“七大攻坚”行动,推进路域美化、庭院绿化、环境净化“三大工程”,全力建设“洁美宜居村庄”。
依托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投资400万元,建成全县第一的“1+6”标准化党群服务中心;实施农房风貌改造,三年来新建、改建农房400余户;农网改造升级全面完成,自来水和天然气入户率达100%;在全县率先推进“厕所革命”,建成标准化厕所400余个;常态化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投资近20万元美化路域5公里;推行垃圾清运“一事一议”有偿服务,每组均聘有保洁员,新建标准化垃圾转运点(池)50个,分类设置垃圾桶40个,垃圾处理率达100%……
“环境好了,产业发展起来了,日子越过越有盼头。”7组村民杨光琼说起方井村这些年的变化,手舞足蹈,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打造“面子”的同时,更聚焦改善“里子”,着力乡风文明,彰显人文之韵。
方井村探索实施“文明诚信积分”制度,形成“12345”即“一档、二评、三公示、四运用、五帮教”经验模式,引领群众参与社会治理,培育良好村风民风;开展“基层治理全员行动”,推行党员干部联组包户的立体化、网格化管控模式,通过示范表率、教育监督、志愿服务,筑牢基层阵地,提升治理水平,全面构建群众支持、文明诚信的基层治理新格局;修订村规民约,建立村民“红黑榜”,巩固文明诚信积分和“六无”村创建成果,培育文明新风,积极弘扬正能量。
同时,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成立方井村乡贤议事堂,邀请乡贤21人共商发展大计;成立方井村爱心协会,累计筹集善款20万余元,帮助困难群众100余户300余人。在疫情防控和去年“8.18”洪灾期间,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奋战一线,主动捐款捐物10万余元,其中贫困户捐款2万余元,凝聚了干群一心、共克时艰的精神力量。
方圆规矩绘蓝图,井田勤耕获丰收。经过几年的发展,如今的方井村年人均收入大幅增加,实现了从“贫困村”到“示范村”的华丽转变,从“信访矛盾突出村”到“和谐稳定平安村”的蜕变,先后被评为省级环境优美示范村、省级“四好”村、省级“六无”村、乐山市脱贫攻坚先进村、乐山市乡村振兴示范村、乐山市基层治理示范单位。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方井村正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目标而发力,明天定会大有可为、其道大光。(犍为县委组织部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