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犍为县罗城镇由原金石井镇、罗城镇、南阳乡合并而成,位于犍为县东北部,幅员面积146平方公里,总人口7.1万余人,辖22个村,4个社区,是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省级百强中心镇建设试点镇,辖区内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船形街。
近年来,罗城镇始终把基层治理作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聚焦“人才、服务、环境、产业”等要素,扎实开展“党建聚力、服务惠民、产业赋能、美丽宜居”四大行动,有力推动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
开展“党建聚力”行动 汇集基层治理“生力军”
配强“两委”班子。完成22个村4个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下派2名年轻事业干部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回引18名优秀返乡农民工进入村两委,2名社区工作者进入社区两委班子,全部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主任实现“一肩挑”。
建强基层组织。成立四维城、团结柑橘等“两新”党支部8个,推行“两新”党组织党书记与专合组织负责人交叉任职,将社区治理、柑橘种植、生猪养殖等领域的能人党员36名纳入“两新”党支部管理,立足“两新”党支部功能定位新发展党员3名。
培育“乡土专家”。围绕柑橘、茶叶、水产等主导产业,充分挖掘农村实用技术人才260余名,纳入“乡土专家”人才库管理,组织农户开展理论讲授+田间操作实用技术培训10余期,分层分类指导全镇产业发展。今年,1名乡土专家被评为“四川省十佳村官”。
开展“服务惠民”行动 架起服务群众“连心桥”
搭建服务平台。合理确定建制调整后镇村办公驻地,在撤并乡镇保留便民服务代办点。有序推进党群阵地扩能提升,全覆盖建设村(社区)“1+6”标准的党群服务中心26个。高质量完成船形街党群服务中心进行亲民化改造,船形街社区成功创建省级基层治理示范社区。
优化服务流程。下放农机补贴申请等26项代办事项和城乡居民参保登记等12项村级直办事项办理权限到村,实现群众办事“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组建“村小二”代办代跑服务队伍,发放便民服务“连心卡”2.4万余张,实现一个电话“上门办、代帮办”。
延伸服务触角。孵化本土社会组织“四维城”,发展志愿服务团队10余支,构建起“1+N”志愿服务体系,开展文旅服务、疫情防控等志愿服务100余场次。组织镇村干部常态化开展“问政日·农门说事”“无会日·走村入户”“赶场日·街头纳谏”等系列活动,解决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138件。
开展“产业赋能”行动 注入绿色发展“源动力”
发展农业产业。集中连片发展茶叶5000余亩,建成“凉厅子茶旅融合产业园区”和凉厅子“万顷茶浪”示范带。打造“中国橘子小镇”,种植优质柑橘4万余亩,成功注册“金石井柑橘”国家地理标志集体商标。发展特色水产养殖8000余亩,二龙水产养殖场荣获农业农村部“优质水产示范场”称号。
打造旅游业态。以“文旅兴镇、文旅立镇”为目标,成功创成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依托“麒麟灯”“蔡氏武术”,建成“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体验基地”。结合民俗、饮食、建筑等传统文化,举办花季之旅、柑橘文化旅游节等特色主题活动80余场次,接待游客500万余人次。
壮大集体经济。制定《罗城镇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规划》,坚持“一村一策”,通过发展产业、盘活资产、入股分红、劳务服务等形式增加农民收入。争取省级集体经济扶持资金500万元支持5个村发展集体经济,形成“强带弱、共发展”的良好局面。
开展“美丽宜居”行动 擦亮乡村振兴“新底色”
完善基础设施。扎实推进农村危房、土坯房改造工程,新建和改建住房881户,实施地质灾害搬迁127户,易地搬迁126户,风貌改造住房295户。抓好镇村组路网建设,实施路面黑化改造19公里,新建村组道路62.2公里、旅游环线公路32公里,道路加宽31.6公里。实施新店水库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水渠建设58公里,完成5个村农网改造和10个村低电压治理。
开展环境整治。推进“四清四拆”工作,拆除废弃房屋、残垣断壁、违建等118处15900平方米。扎实开展“五清行动”,划分责任片区26个,推行“1+1+1+N”工作机制,落实联村干部、村常职干部、组长、党员群众包干负责点位,治理环境问题100余处。
提升乡风文明。强化村民自治,因地制宜修改完善村规民约,大力整治婚丧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不良习俗。加强群众精神文明建设,组建“夕阳红”“古镇旗袍队”等文艺队伍26支,开展文化活动100余场次。推进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全国文明镇复查顺利过关,成功创建省级文明村1个、市级文明村2个,县级以上文明村占比达100%。(犍为县委组织部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