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市犍为县方井村位于定文镇西北部,紧靠三岔河水库,属浅丘地貌,距集镇2.5公里、县城15公里,辖区面积9.1平方公里,辖12个村民小组,全村总人口1150户3686人,党员95人。近几年来,方井村依托特色产业发展,积极拓宽思路,通过资产收益、盘活资源和自主经营等方式,不断开发村集体“生财”之路,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近10万元,预计2021年收入12万余元。从过去的市列贫困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到现在的“示范村”,方井村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带领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穷则思变 “贫困”二字逼出干劲
过去的方井村,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足0.9亩,土壤贫瘠,荒山荒坡随处可见,土地利用率极低,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外出务工和传统的种养殖业,基础设施薄弱、群众思想保守、经济发展滞后。
2014年,方井村被列为市列贫困村,要如何达到脱贫摘帽的“一低五有”标准?这让新上任的村“两委”班子犯了难。“我们村的土壤是偏酸性的,适宜于种植茶叶,再加上这两年县委、县政府大力倡导发展茶叶和茉莉花产业,政策支持的力度也很大,我们可以借着这股东风发展适宜方井的特色产业”,刚刚进入班子的返乡农民工蔡礼军提到。说干就干,村“两委”一班人积极发挥“火车头”作用,带头流转土地,带头做好产业调整,带头做好示范工作,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看到干部发展产业都找了“票子”,群众的观念也开始转变了,纷纷开始跟着干。通过几年的努力,方井村现已种植茶叶9000余亩,茉莉花600余亩,人均种茶种花达2.3亩,人均收入大幅提升。曾经的荒山荒坡已变成了一片青山,茶、花已成为方井村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开拓思路 集体经济实现突破
产业起来了,村民的腰包也鼓起来了,但是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却迟迟跟不上发展。“我们组的那段路被压烂了好久了,咋还没有修啊?”“我们组面积那么宽,可不可以多修一个垃圾池啊?”村民们关于村级公益事业的需求越来越多,可是多年来村级基础设施建设一直都是“靠天吃饭”。
“要是我们集体自己有钱就好了”,村“两委”开始积极思考村集体经济的发展。2016年,方井村收到40万元财政资产收益扶贫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发展集体经济。这笔钱拿来发展什么,怎么才能用的科学合理?考虑到村集体经济刚刚起步、资金不充裕的现状,村“两委”在广泛征求村内党员和群众代表意见的基础上,最终决定将这笔资金作为股金,通过入股合作社或者茶叶加工厂的方式“借鸡生蛋”,一方面可以节约大量的起步投资费用,另一方面又保障了村集体和贫困户都能稳定增收。随即,分别与阜昊茉莉花专业合作社、世纪扶贫公司和茶叶加工厂签订了入股协议,以三年为期,按照每年不低于入股资金6%的股金分红,每年可收益近3万元。
乘势而上 自主盈利完成“蜕变”
2020年,方井村成功争取到100万的省级集体经济扶持资金,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底气更足了。为了充分开发利用村级集体资源,促进全村产业的提档升级,村“两委”经过多次研究,在征集乡贤、群众代表、村民代表的意见后,按照“抓点示范、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发展思路,采取“支部+协会+基地+农户”模式,全力壮大集体经济,拉动产业提质增效。目前,已在方井村建成100亩标准化茶叶种植基地和100亩标准化茉莉花种植基地各一个,投产后每年可实现产值90余万元,集体经济预计增收近20万元。着力延伸产业发展链条,争取资金600余万元用于建设茶叶、茉莉花加工厂,注册“方井素之馨”“天府方井”两个品牌商标,建成后将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发展模式,破解加工和生产能力严重不足的问题。
“方圆规矩绘蓝图,井田勤耕获丰收”,经过几年的发展,如今的方井村年人均收入大幅增加,实现了从“贫困村”到“示范村”的华丽转变,先后被评为省级环境优美示范村、省级四好村、省级“六无”村、乐山市乡村振兴示范村、乐山市基层治理示范单位。(邱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