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雨前观察之二:氢能与储能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1-03-23 19:05:45 编辑:李雨晨 点击:

在今年的国家十四五规划中,雨前顾问发现氢能与储能被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具体归入未来产业,与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同列。

如何前瞻谋划?规划提到“在科教资源优势突出、产业基础雄厚的地区,布局一批国家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强前沿技术多路径探索、交叉融合和颠覆性技术供给。实施产业跨界融合示范工程,打造未来技术应用场景,加速形成若干未来产业。”
无独有偶,在3月22日出炉的成都十四五规划中,氢能与储能也占据不少篇幅。
储能方面,在强化现代能源供给保障章节中,提出加强储能和智能电网建设,支持可再生能源电力接入,探索分布式能源、储能、交直流混合配电网等新技术的应用。
氢能方面,在培育壮大新经济和未来经济形态章节中,提出打造量子通信、区块链、氢能等成都新经济特色新赛道;而在推进节能降碳和应对气候变化章节中,提出着力推动氢能、光伏等新能源开发利用,深化能源要素价格改革,打造清洁低碳高效的能源体系。
从两份规划中可见,成都关于氢能与储能的描述更加具体,不仅回应着国家十四五规划,更为本地氢能与储能指明实施方向。
一、何以入列?
战略性新兴产业,意味着巨大的发展前景与市场空间。氢能与储能何以入列?
2020年9月22日,中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郑重宣布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不仅是中国政府向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也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2021年八大任务之一。今年两会上,“双碳”目标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讨论热度持续不降。氢能因其可储存、可再生、无污染等优势,被作为实现脱碳的重要解决方案,在实现“双碳”目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此外,国家十四五规划在构建现代能源体系中明确提到,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实现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20%左右。
但近年来随着新能源在电力系统中的占比越来越大,新能源出力大幅波动、功率平衡和运行控制难度极大、挤占常规电源空间、消纳与安全矛盾等问题也愈加突出。作为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关键技术,储能被业内公认为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之一。
基于此,氢能与储能被着重提出,成为整个十四五时期,全国组织实施产业孵化、进行前瞻布局的未来产业之一。
二、成都布局如何?
发展氢能产业,成都有其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
资源方面,成都拥有丰富的可再生水电资源优势,具备发展氢能产业的天然资源优势;政策方面,早在2019年10月,成都就已经出台了《支持氢能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及推广应用若干政策》,支持成都企业实施氢能暨新能源汽车重大科技创新项目。
成都也是布局氢能的先行者。2019年,成都发布《成都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3年)》,成都依托龙泉驿区(成都经开区)、郫都区、新津县、新都区、高新区、彭州市、双流区、金堂县、邛崃市九个区域规划打造氢能产业功能区,形成“五园一城一都”的氢能全产业链空间布局新格局。
1.氢车产业园:依托龙泉驿区(成都经开区),重点发展燃料电池轿车、SUV/MPV、客车、物流车、环卫车等整车产品及其关键零部件研发与制造;依托郫都区、新津县2个区域,重点发展燃料电池客车及其关键零部件研发与制造。
2.氢轨产业园:依托新都区、新津县2个区域,重点发展燃料电池机车及轨道交通装备研发与制造。
3.氢机产业园:依托双流区、金堂县(淮州新城)2个区域,重点发展燃料电池无人机、储能设备及其关键零部件研发与制造。
4.氢堆产业园:依托高新区(西区)、郫都区2个区域,重点发展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电堆、膜电极、质子交换膜、碳纤维纸、催化剂,以及氢气制备、储运、加注设备研发与制造。
5.氢源产业园:依托彭州市(石化基地)重点发展热化学制氢、工业副产提纯制氢、水电解制氢;根据实际需要,可在龙泉驿区(成都经开区)、郫都区、金堂县(成阿工业园)、邛崃市(成甘工业园)等区域开展水电解制氢。
6.一城(氢能产业新城):
依托龙泉驿区(成都经开区),打造“两基地、一高地、一中心”,建设融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氢能产业新城。
7.一都(绿色氢都):
依托郫都区,打造集研发、制造与示范应用于一体的“绿色氢都”。
3月22日,成都经信局等8部门联合发布《成都市加氢站建设运营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了成都市行政区域内加氢站建设的规划、审批、设计、施工、验收,以及加氢站运营与安全管理要求等,进一步规范加氢站建设,保障加氢站安全运行,促进氢能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三、成都发展如何?
目前,成都氢能产业已拥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在技术源头上,成都拥有东方电气中央研究院、四川大学、电子科大、西南交大、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等专业研究机构;
在产业集群上,氢气制备、储运、加注、检测环节,聚集了昊华科技、亚联高科、中材科技、华气厚普、中测院等企事业单位;燃料电池环节,聚集了东方电气、亿华通等企业;整车(机)制造环节,聚集了成都客车、中植一客等汽车企业以及中车成都、新筑股份等轨道交通企业。
成都氢能建设正如火如荼,并已初具成效。
2020年4月,成都新基建布下“四张网”,其中的智慧能源网明确提出加快建设成都市氢能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绿色氢都、清洁能源消纳高载能绿色产业合作区、成都市电动汽车公共充电基础设施网络等项目。
截至2020年底,成都市推广燃料电池汽车220辆,累计安全运营超730万公里、单车最高运行里程超13万公里,共建成撬装式加氢站2座、固定式加氢站1座,正在运营加氢站2座,是全国第四个实现百台以上规模燃料电池公交车商业运营的城市,也是西南地区首个开展燃料电池物流车示范的城市。
2021年1月27日,由四川荣创新能动力系统有限公司参与研发,首台国产氢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机车在山西下线,氢能利用技术获关键性突破。
由于扎实的产业基础,成都入围2020年《中国氢能城市竞争力30强榜单》前四强,与重庆一道,是西部地区仅有的2名上榜城市。
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高文胜此前公开表示,成都氢能产业基础好,产业链配置合理,近年来发展迅猛,“这与市政府强力推动密不可分。”而借助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政策优势,高文胜认为两地在氢能源汽车这一应用场景也大有可为。
氢能不会只在交通场景下发挥作用,高文胜认为作为面向未来的重要二次能源,成都氢能的下一个重要应用领域,或许是绿色化工、民用燃气。(雨前顾问分析师 康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