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四区协同”治理·共创幸福美好生活 成都市双流区城乡社区发展治理调研报告发布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1-12-13 17:38:59 编辑:庞捷 点击: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精神,聚焦“高质量发展攻坚年”主题,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服务新发展格局、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着眼夯实“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底部支撑,紧扣《成都市社区发展治理促进条例》和双流“十四五”规划具体要求,结合双流区社区发展治理实际,双流区正式发布了《成都市双流区“四区协同”治理机制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在推进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方面,双流区紧紧抓住新时代基层治理的本质及其现实意义,坚持把共建共治共享贯穿始终,初步探索构建社区发展治理下沉到小区、覆盖到园区、延伸到景区、深入到商区的“四区协同”治理新路径,不断优化完善“一核多元、合作共治”的基层治理体系。
社区+小区,构筑和谐宜居生活共同体
随着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居民小区作为主要的集中居住形式,小区治理成为社区治理的重要环节。为破解管理幅度增大与基层精细治理的矛盾,双流区坚持分类治理、创新治理、精细治理,在全域建立健全覆盖到小区、楼栋的基层党组织体系,推动党建引领社区发展治理工作下沉到小区。
积极引导社区、小区党员、物业公司,通过单建、联建等形式筹建小区党支部,健全“镇(街道)—村(社区)—小区—楼栋”党组织体系,形成纵向联动,横向互动的基层党组织体系。同时着力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打造小区治理党员先锋队。
针对商品房小区,探索了“三员三联四亮牌”商品房小区前端治理机制和商品房小区“1+211”自治模式,有效促进了商品房小区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夯实了现代社会治理基础。针对安置小区,积极推广“1+3+1+N”自治管理服务架构,建立起严密、协调高效的党建引领体系,充分调动居民参与的积极性。针对老旧院落小区,启动院委会、业委会等小区自治组织建设,并不断完善改造项目推进机制和优化改造流程。
在宜业宜居空间整体设计上,全域优化空间布局,全域营造美学应用场景,构建“功能区+特色镇(街区)+新型社区(林盘聚落)”公园城市城镇体系,营造集文化展示、共享超市、商业休闲等社区美学应用场景。
打造街道市民中心、社区综合体、小区睦邻地三级服务阵地,树立开放共享理念,将村(社区)撤并后的闲置办公用房改造为便民服务点,方便群众就近办事。同时发挥专业社会组织纽带作用,吸纳专业社会组织参与小区管理,提升公共服务专业化水平。
社区+园区,打造产城融合建设共同体
双流区围绕服务园区企业、服务“产业工人”,创新“园区+社区”联动模式,以平台共建、多元共治、发展共享的“三共”治理机制,深入推进社区发展治理向园区覆盖,实现组织联建、资源联享、项目联办、活动联谊、服务联帮、社区联治,着力破解产城融合不深与经济地理优化的矛盾。
针对产业功能区、产业园区横跨两镇或多个社区的情况,根据各镇(街道)所辖产业功能区特点,调优空间、优化机构增强要素集成、力量整合、协同推进效能;成立综合党委统筹推进产业社区发展治理,建立园区企业党建联盟、社企党建联盟,实行功能区、属地镇街干部双向任职任职,实现功能区、属地部门镇街和社区同心同力;围绕服务园区企业、服务“产业工人”,创建居企联盟、商家联盟、海归高素质人才联盟、企业“红娘”等联合体,深化一体共治。
另一方面,双流区以精准服务为抓手,推动产城一体深度融合。通过设立企业幸福中心、“企业咖啡时”和“市民茶话吧”,加快构建“10分钟生活服务圈”;打造“青工驿站”“青年驿站”“青年之家”等共建共治共享平台,精准服务科创人才和产业工人;精准发布招聘信息40余条、招聘岗位200余个,就近解决650余人就业,实现“社区—园区”就业服务的精准对接。
社区+景区,打造农商文旅发展共同体
双流区积极发挥景区优势资源带动社区发展治理,打造农商文旅体发展共同体,推动社区发展治理向景区延伸,注重资源聚集联享“一张网”,产业发展联动“一盘棋”,文化价值联创“一体化”,有效促进居民充分就业,景区服务业提档升级、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壮大,实现乡村变景区、社区变公园、村民变市民,着力破解乡村资源分散与农旅融合发展的矛盾。
首先,编好景区治理“一张网”实现资源聚集,统筹好党建资源、要素资源、规划资源,精准寻找多元主体的利益“共同点”,在彭镇鲢鱼社区探索“党支部+业主+农户”治理模式;在白塔社区推动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由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投资180万,成都市良龙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投资420万,共同打造“板坡良舍”农耕文化主题民宿、酒店;在黄水镇云华社区通过集体资源控股,土地股份合作社、居民参股,成立社区服务公司,由社区服务公司组建专业运营团队,编制花田新村景观、业态、运营管理规划。
其次,下好景区发展“一盘棋”实现产业联动。一方面,依托大地景观、华侨城等重大项目,承接转化空港物流、人流、信息流,发展休闲康体、特色民宿、亲子体验等产业,推动城乡融合。另一方面,完善利益链接机制,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社区+企业+农户”等模式发展集体经济,促进就业增收。并且构建产业联盟、社治联盟,搭建共享平台,以产业带动商居共促,强化产业与产业、产业与居民的互惠共赢,激活发展源动力。
另外,唱好共建共治“一台戏”实现文化联创。深挖历史文化资源,开展家家学、家家建、家家创“三家”活动,举办社区发展治理大讲堂,建立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推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以文化人。深挖古蜀农耕、儒家孝善文化、三国蜀汉、槐轩等特色文化,打造了红色茶馆、光荣印记、民风廊、传统文化巨幅壁画,开展各类文化艺术活动,积极打造“云华家话”等文化品牌,以达到以文铸魂。推动文化开发与创意设计、乡村旅游跨界,打造了“麻小二”、“牧山三宝”等产业IP,建设了乡野漫咖、吴家染坊等社区美空间,实现以文兴业。
社区+商区,打造居商联盟利益共同体
双流区在商区需求和供给匹配的基础上,确立商区和社区的利益共同点,融合商业模式和公益理念,践行多元协同参与,创新“党建+治理、联接+联动、线上+线下、公益+经营”国际空港社治新模式,构建航空经济圈中的商区新场景,着力破解居商联动不强与服务便捷共享的矛盾。
首先根据交通体系空间布局,优化调整空港商圈范围社区规模,统筹编制“一港四区”规划设计,厘清东升街道、西航港街道交界处3各社区职责范围,重构商圈管理权责。其次打造了19条特色街区,初步呈现国际空港商圈潮购、公园生态游憩、社区邻里生活3大消费场景。
构建“社区+商业综合体+企业+商户”区域化党建格局,按照“社区牵头、部门配合、商家参与”思路,推行商家联盟+党建联盟,推动行业协商自治,成立餐饮、市场、商超、旅馆等行业协会,制定自律公约,建立联系制度,引导商家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实现了“商户有聚力、街区有活力、自治有动力”。聚焦多方协同,以“公益+市场”的方式培育共建商家联盟、居商联盟,实现联盟共建反哺。目前,全区组建商家联盟、居商联盟56个,覆盖商家5800家。
聚焦盘活资源,为共享经济提供要素保障,一方面,激活资源优势产生效益;另一方面,坚持以资源换服务、以服务引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益,促进社区增收,实现“公益+市场”发展共享经济,反哺社区治理。
虽然双流区在推进“四区协同”社区治理的工作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在实际调研走访中发现还存在着区级统筹推进牵引不足,镇街目标、路径、体系不清晰,社区层面作用发挥不明显以及理论提升、宣传推广不够等痛点。基于此,《报告》从三个层面提出建议:一是完善顶层设计,系统推进“四区协同”;二是加强街道统筹,结合实际开展“四区协同”;三是强化社区主体地位,落地落实“四区协同”,确保“四区协同”治理机制从上自下全面推进。

在不断探索实践中,双流区“四区协同”治理机制得到进一步的深化提升,在下一阶段工作中,双流区将在《报告》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探索创新、总结经验,高效有序推进基层治理工作,不断满足全区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期待。(图片来源于双流区委社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