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帮扶印记||资阳市税务局陈宗政:情耕乡村结硕果 扶贫收获有“三多”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1-09-02 15:37:55 编辑:李光超 点击:

2019年底,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卧佛镇木门村(原安岳县石鼓乡花山村)成功脱贫。从行路难到社社通,从收入来源少到多渠道增收,木门村土地上结出了累累“硕果”,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陈宗政等驻村工作队成员的共同耕耘。

2018年7月,资阳市税务局选派陈宗政至安岳县卧佛镇木门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在三年的驻村工作中,他与其他工作队成员勤学善思干实事,从花山村三人驻村工作队到合村并组后木门村的六人驻村工作队,他与成员们在木门村结下友谊,与木门村相互成就,成就了全村的脱贫目标,也实现了个人的有机成长。

“回首三年驻村工作,我感悟颇多、收获颇丰,多学、多思、多做的‘三多’原则,便是我最大的收获。”陈宗政表示。

陈宗政初到花山村熟悉了解情况

多学,知民情晓民意

“刚来到村里,我感觉很不适应。一方面,农村生活环境比较艰苦,衣食住行都受到很大限制;另一方面,远离家乡亲人,思乡之情让人身心备受煎熬。”回想起初到农村的情形,陈宗政颇为感慨。

为了尽快融入角色,投入到帮扶工作中,他努力调整心态,克服农村环境条件带来的生活困难和工作阻力,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他逐渐发现村里其实是一个可以沉心静气、踏踏实实干实事的好地方。“这里远离外界的干扰,只需将自己全身心投入到脱贫攻坚事业中去,服务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群众。在我理解并认同工作的意义后,驻村的每一天我都倍感珍惜。”陈宗政说道。

适应农村生活的过程,也是了解乡情民意的过程,来到木门村后,驻村工作千头万绪,对于工作队来说,一切都要“从头学起”。秉承“多学”的态度,帮扶队认真学习相关文件、计生政策、惠农政策等与农民息息相关的政策法规;积极向身边领导、同事、老党员请教,学习农村工作经验,提升基层工作能力。为了打开村民的“话匣子”,了解村民的实际需求,陈宗政等工作队成员时常深入农户家中,与他们拉家常,收集村情民意,逐步拉近了与村民的距离。

勤思,兴产业解难题

熟悉村情民意后,如何破解难题,带领村民们致富增收?

“在驻村第一书记的带领下,我们和村‘两委’班子共同努力,积极配合县委县政府招商引资工作,引进优质养殖企业上市公司温氏集团,修建种猪场一座,帮助村民短期内实现收入‘一地三得’。在此基础上,采取土地租赁、入股分红等模式,多途径壮大村集体经济。依托温氏集团种猪场的优势,引进400万元投资修建温氏合作家庭农场,采取‘家庭农场+村集体经济+贫困户’合作模式,让村集体通过扶贫资金入股,每年保底收益10%。”陈宗政说道。

“底子”兜住了,工作队又积极引进、培育专业合作社、致富带头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变分散为合作,持续扩大经营规模。

养殖业渐渐发展起来,村民们的腰包“鼓了起来”,但木门村是2015年实施的项目村,人均耕地少、耕地均产低,脱贫攻坚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针对这一难题,陈宗政等工作队成员经过一系列考察调研,结合当地气候、生产环境等要素,因地制宜,在种植业上做“加减法”,努力说服村民,减少传统农业的种植,加大经济作物的种植,积极引进川枳壳等特色中药材。

“第一次在该村组织召开群众会议宣讲枳壳种植时,驻村工作队和宣讲员激情澎湃,群众却无人倾听。有村民当众质疑:‘你们都是一群二三十岁的毛头小伙子,我就不信你们能干成啥。’还有人说:‘你们也就是城里待腻了,挂个名来我们这里体验生活,你说的那些我们懒得听,还不如发些钱实惠。’伴随着这样的质疑声,一些群众干脆起身离开,第一次群众会议就在这样尴尬的气氛中结束了。”看着离开的群众,那一刻,陈宗政突然对未来的扶贫路没有了信心。

当晚,回到住处,驻村工作队成员们认真分析原因,研讨对策。“尽管村民们不相信,但自己偏偏要干出点样子给他们看看。”一股初生牛犊的劲冲击着陈宗政,他的心中又忽地被光芒点亮。

驻村工作队通过调研发现,老百姓是因为担心枳壳采摘后没有销路,影响了种植的积极性。找准问题后,工作队积极和乡政府取得联系,多方协调后确定了药材收购商,明确了收购量和保底价格。“老百姓不用担心销路后,都积极投身到枳壳种植中去,那些说风凉话的村民,也悄悄地种起了枳壳。”陈宗政说道。

为进一步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工作队通过以奖代补等形式,打造“党员示范经济+农户”种植模式,示范引领贫困群众,带动全村种植枳壳150余亩。为了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工作队成员又通过土地流转吸引外来业主投资栽种柠檬100余亩。同时,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开展“以购代扶”,积极联系帮扶单位及帮扶责任人,购买贫困户土特产,增加贫困户的收入。

农村产业的发展壮大让村民腰杆开始“挺直起来”,对未来的脱贫路也充满了信心。“村民们对我们竖起了大拇指说‘这群小伙子可以,真是来帮我们的,以前我们不相信他们,还在一旁说风凉话,但事实证明,这是群实心实意的好娃,我们感激他们!’”自己的付出终于换来村民的信任,陈宗政有些激动地回忆道。


陈宗政动员村民改厨改厕

实干,全方位重落实

农村要振兴,光有产业还不行,基础设施待修缮,村居环境要美化,村民的精神文化也得丰富起来,“只有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坚持‘村民事,无小事’,才能得到村民的信任与支持。”陈宗政表示,为了赓续村民们脱贫的信念,工作队打响了新一轮的攻坚战。

为美化农村环境,驻村工作队组织全村开展卫生评比活动,重点进行早间清扫10分钟,引导群众自觉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维护村容村貌。争取到爱心人士捐赠太阳能路灯220余盏,动员村民改厨改厕,完善村里的基础设施。同时,抓住国庆节、扶贫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文体活动,通过扶贫知识问答,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积极开展大走访和政策宣传,严格按照“五个一”要求遍访每户农户,宣传脱贫攻坚、教育、医疗、扶贫资金等政策,增强贫困户对政策的了解,提振他们脱贫的信心。

陈宗政到村民家中宣传医疗政策

“三年来,我们严守作风纪律,严格落实驻村工作制度,不断提升自我;分工明确,团结互助,定期组织例会、推进会,凝聚队员智慧;坚持吃住在村,互相信任、互相理解。”经过三年的共同努力,木门村顺利完成脱贫目标,为乡村振兴的大美画卷再添一笔色彩。

“我们的努力被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如今,村民们会亲切地喊我们‘宋书记’‘樊书记’‘陈书记’,经常邀请我们去他们家里吃饭,叫我们驻村结束离开后依然要多回去看他们,这种被认可的感觉让我非常开心,很有成就感。”站在木门村的田坎上,望着这三年扎根帮扶的成果,工作队成员们满意地笑了。(陈诗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