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帮扶印记||资阳市税务局邓俊:扶贫路上弹起“幸福四重奏”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1-08-03 16:43:51 编辑:李光超 点击:

如今,看着村子变了、环境美了、产业旺了、村民乐了,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邓俊自豪地说:“这就是我的‘幸福’。”

2018年5月,邓俊被资阳市税务局选派到乐至县通旅镇乐阳桥村担任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三年多来,他抓班子、建阵地;开荒地、兴产业;引资金、搞建设;树新风、促文明,扎根基层农村,让昔日的贫困村顺利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朝着乡村振兴的方向阔步前进。

乡村治理弹起“协奏曲”

“乡村治理”是邓俊上任后重点抓的工作之一。一天晚上8点多,邓俊在与驻村工作队的同志研究工作时,接到了村民打来的电话:“邓书记,我的鸭子少了一只,我给村干部打电话他们不管,你们管不管?”刚放下电话,又一名村民打来电话,说因菜地问题与邻居起了冲突,于是他马上放下了手里的工作,立即赶了过去。回到村委会,已是深夜十二点。当晚邓俊失眠了,“为什么村干部不管?”“村民起了冲突怎么解决?”等,这些疑问反复出现在他脑海,想来想去,他得出了结论:应该是乡村治理方面出了问题。

第二天,他就立即着手抓起了乡村治理工作。首先,从基层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开始,召集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的同志们开会,重申了一系列关于村两委的工作规定,规范村干部的工作秩序。定下学习制度,每周三晚组织村干部集中学习“充电”,学习党的政治理论知识、业务知识和电脑操作应用,提升村干部服务意识和工作能力。成立以党员为成员的“红色调解队”和以村社干部为主的“红袖套”治安巡逻队,每周定期组织矛盾纠纷排查调解,不定期开展安全巡逻,及时化解矛盾纠纷,消除安全隐患。

三个月后,村里的治安状况、村民之间的关系渐渐好了起来。“邓书记来了,我们村干部的态度也变好了,原来‘闹僵’了的邻居,现在都没什么问题了”,贫困户王大爷感慨地说。

在资阳市税务局的帮助下,他又带领村干部把废弃的村小学改造成了村办公室,扩建了村级阵地,建成儿童之家、党员活动室、幸福超市、退伍军人活动室等,新购置一批办公设备,修建村文化广场。村民们经常来村委会开展棋牌活动和健身活动,渐渐地,乐阳桥村干部群众都有了归属感,乡里乡亲之间变得更加和睦,乐阳桥村两委的凝聚力也得到增强。

乐阳桥村村民观看文艺节目

产业扶贫唱出“最强音”

乡村治理抓好了,如何让群众的“钱包”鼓起来,就成了邓俊心里的头等大事。经过走访调研,他发现乐阳桥村过去一直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来源,大部分村民收入低且来源单一。在与乐阳桥村两委干部商量后,他决定发展规模种养殖业,打造特色增收产业。

说干就干,2019年刚过完不久,邓俊就带着10余名贫困群众走进了8社的“荒郊野岭”,除杂草、开荒地、引水源、育秧苗,短短几日,30亩的优质水稻种植基地建设完成;几个月后,种植基地里结满了金灿灿的稻子。在资阳市税务局的大力支持下,村里当年销售优质大米超6万元,获利1万元。初战告捷,他信心大增。2020年,他又把优质稻种植基地扩大至60亩,销售大米7.5万元,为40余户贫困户增收6万元,集体经济收入增加1.2万元。对于以前的杂柑产业,他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采取开垦荒坡集中栽种的方法,使分散零乱的果树连成了片,果树规模达到550余亩。预计到2022年杂柑成熟后,将实现利润50余万元。

村集体经济产业有了,但是要实现贫困群众持续增收,这些还不够,于是他又千方百计地四处寻找业主,发展党员示范工程,建起了“扶贫产业车间”,探索出业主出资、村集体入股、村民出力的“公司+合作社+农民”经营新模式。先后引入了县内外农业企业种植瓜蒌180亩,养殖基围虾110亩、西瓜130亩,支持两名党员发展了蚕桑产业园200亩,养殖小龙虾16亩……这些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全村220余户贫困户和非贫困户致富增收,实现了农民、合作社、企业三赢。

产业的兴旺发展让乐阳桥村的老百姓们尝到了甜头,体验到了真正的幸福。

乐阳桥村发展集体产业

生态文明传来“交响乐”

正当邓俊还在为老百姓收入增加而高兴的时候,一次走访中,一贫困户随口说了一句“挨着一条河,背靠一匹坡,反而水不多……”让他陷入了沉思,“是啊,奔腾不息的蒙溪河绕村而过,现在只有临河的2个社可以就近取水,其他社还很缺水,看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生态优美、乡风文明新乡村势在必行。”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邓俊安排人员组建起2个蒙溪河护河小组,定期巡查3公里长的河道,打扫沿岸环境卫生。成立护林防火分队,将森林防火与秸秆禁烧工作结合起来,引导村民安装天然气,有效减少大气污染。在邓俊的多方协调下,2019年全村165户村民安装了天然气。天然气接通后,13社村民李大爷兴奋地打来电话:“邓书记,现在天然气通了,我再也不用上山找柴了,好方便哦!” 

河岸环境和大气问题解决了,邓俊又带领村民多线齐动地推开基础设施建设。2019年起,先后完成全村210户村民“厕所革命”;通过2.5公里公路“四好农村路”验收;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修建垃圾池6口、蓄水池15口,打井30余口,安装各类太阳能路灯680余盏,为40户贫困户进行了C、D房屋维修改造;修建各类水泥路近15公里,实现了乐阳桥村社社通公路的目标。

为彻底解决缺水的问题,他又积极协调,多方争取,筹措资金65万元,新建了提灌站1处,将蒙溪河水引入到全村13个社,甘甜的河水流入了乐阳桥村,滋润了村里每一寸土地,同时也滋润了每一名村民的心田。

乐阳桥村修建入社公路

精神文明奏响“幸福声”

看着村里生态环境变好了,邓俊开始关心村民的精神需求,他认为良好的乡风才能帮助群众树立发展的信心,只有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提高了,才能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于是,他把家风、民风、社风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鼓励村社干部带头,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组织村社干部将双目失明、不能自理的五保老人熊大爷安置到了敬老院,轮流派人去照顾中风偏瘫的五保老人陆大爷,主动为因儿子服刑生活困难的杨大爷落实了低保待遇……一件件平凡的小事,不断地感染着身边的群众。

在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他结合实际修订了村规民约,经常协调上级有关单位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丰富群众的娱乐方式和农闲生活。定期评选“文明院落”“文明小家”,开展“幸福基金兑换”,推选“乐至好人”,将村里孝老爱亲、尊老爱幼、家庭和睦的故事在广播中轮流播出,传递修身自律、崇德向善、礼让宽容的良好风气。利用农民夜校、社员大会等时机,经常性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群众自觉抵制封建迷信、邪教和制贩毒活动,遏制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乐阳桥村勤俭节约、文明简朴的乡村新风尚日渐形成。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三年多来,邓俊的驻村故事里,装着辛苦、快乐、耕耘和收获,“在村里待着觉得很幸福,周末回到家,总是想着村里的一切,感觉乐阳桥是我的另一个家。还要继续努力为乡村振兴作贡献,让人民群众过得更幸福。”邓俊说。(资阳税务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