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正在召开的成都市“两会”上,“公园城市建设”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十三五”期间,成都坚定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城市生态价值永续发展优势迅速集聚,在副省级城市中率先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2021年2月4日,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出炉。报告提出,将实施生态惠民示范工程,开展“五绿润城”城市人居环境提升行动。一直以来,成都税务部门发挥职能作用,大力落实绿色税制,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为城市创新、协调、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上善若水,水育万物。成都,这个依水而成的天府之国,古韵与现代碰撞,绿水与高楼共生,城美与业兴共融。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如同水脉,润泽万物、生生不息。成都市税务局始终在追寻企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最优解,大力落实以水资源税为代表的绿色税制,为成都建设以绿色为新优势的可持续发展先行区提供源源不断的税务力量。
转方式:助力“封井”企业减轻税负鼓起“钱袋子”
自2017年12月起,扩大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在成都市逐步开展,企业不免担忧:这一字之差,麻烦会不会接踵而来。“正常生活用水、城镇公共供水和工商企业正常用水维持原有负担水平不变”,当地税务局第一时间为企业送上这颗政策定心丸。
一字之变,变以激励。改革后,抽取地下水、超采区、高耗水企业税负明显增加,为降低地下水用水成本压力,全市用水企业纷纷调整用水结构。据统计,水资源税改革试点以来,成都市318户纳税人停止直接取用水。“从水资源税申报数据看,2020年固定纳税人取用水总量(不含农业、水力发电、疏干排水)159766万立方米,比2018年减少11912万立方米,其中,地下水取用水量5958万立方米,比2018年的9046万立方米降低34.14%,节水成效明显,有效促进保护地下水。”成都市税务局财产与行为税处工作人员李爽说。
“要是没有水资源税的开征,我们恐怕还停留在落后的‘井水时代’。”成都温江华亨酒店财务负责人徐小红回忆起3年前水资源税开征的情景,感慨地说。2018年以前,该酒店一直属于自行取水企业,每年水资源费成本约3500元。“记得水资源费改税的时候,温江区税务局的老师为我们算了一笔账,水资源税改革后,自行取用管网覆盖内地下水的水资源税额标准为1.9元/立方米,预计每年要缴税28000元,比起之前增加了7倍,再加上自行取水还有不小的管理成本,用水成本大幅上升。在税务人员的建议下,我们申请了封井,改为使用自来水。到2020年,累计节约了将近10万元的税费。不仅减轻了税负,规范了酒店日常经营管理,也为保护地下水资源出了一份力”。
促创新:激励龙头企业走出转型升级“新路子”
位于邛崃市绿色食品产业功能区的四川金忠食品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生产的猪肉产品畅销国内国际市场。作为邛崃市的耗水大户,该公司对水资源费改税试点的感受颇深。
“水资源费改税引导企业节能减排,从以资源为代价实现发展向节约环保的高质量发展转变。水资源费改税后,我公司及时抓住机会转型升级,在用水量较2018年降低52.58%的情况下,同期生产经营增长0.54亿元,便是最好的明证。可以说,正是因为水资源税的开征,激励我们走出了变革创新的关键一步,打通了我们企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四川金忠食品股份有限责任公司财务负责人陈在建表示。
据了解,该公司2018年以前用水量一直保持在18万立方米以上,水资源费改税试点后,为促进节约用水,降低生产成本,企业先后进行了一系列技改措施,采用国内最先进的生产流程工艺,年用水量在2020年减少至8.91万立方米,与2018年相比降幅达到52.58%。
提效率:倒逼“耗水大户”探索废水回收“好法子”
水资源税改革为企业算的这一笔笔绿色账单,不仅有效抑制抽采地下水,也促使高耗水企业主动转变用水方式,探索节约用水的新思路。
成都市兴蓉万兴环保发电有限公司是成都市龙泉驿区主要的垃圾发电企业之一,日焚烧处理垃圾2400吨,年处理垃圾87.6万吨,四条生活垃圾焚烧处理线同时运转让冷却用水需求量居高不下,企业地表水的年累计取水量几乎占据区内所有企业年累计取水量总和的一半,被扣上“水资源消耗大户”的帽子。水资源税改革后第一年,企业痛定思痛,开始通过循环水冷却塔让大部分冷却水循环利用,陆续采购引进废水分节回收设备,提高用水效率。
“连续三年下来,不仅让企业摘掉了不光彩的帽子,还为我们节省下税款万余元。”该企业法定代表人钱亮高兴地说。
成都税务将始终以绿色税制为纽带,把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与企业高质高效发展紧密联结起来,以绿色税制的高效落地持续推动高耗能行业转型升级,为企业高质量绿色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新动力。(成都税务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