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县探索创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实践基地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1-10-22 14:11:19 编辑:苏仁胜 点击:
高县狠抓村寨建设与文化传承,推进少数民族领域“1+3”项目,丰富载体,创新举措,挖掘并弘扬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内涵,推动民族区域产业发展,为基层民族团结进步实践探索新路径。
“1+3”项目促民族团结发展
结合高县古南丝绸之路必经地、民族文化地域烙印深刻的特点,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实施两个“1+3”项目。村寨建设“1+3”溯共同发展道路。以发展产业增加群众收入为目的,挖掘少数民族亮点特色,展示民族团结互助历史文化,打造文江镇黄草坪民族特色文旅产业和得狼村、棕树村、腾然村民族风情特色村寨。教育基地“1+3”寻文化传承根脉。以传承发展民族文化为己任,增进苗族文化与汉族文化融合共生,建设以文江镇中心校为中心,礼义小学、籁棚学校、仁爱小学为补充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三举措护民族团结灵魂
强化五支队伍提供人员保障。加强学校教育队伍建设,开展校内民族文化活动;加强苗族村民队伍建设,成为村寨建设“1+3”项目骨干及学校外聘教师;加强演艺团体队伍建设,多平台演绎和传播民族文艺节目;加强民间爱心队伍建设,呼吁社会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实践;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全方位构建县、镇、村三级工作网络。创新“六个一”丰富活动载体。研发一课程,学校征集民族文化资源,共编制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课程读本3个;专注一农耕园,集中展示苗汉农耕文化精粹;布置一展厅,凸显全县32个民族的服饰、乐器等民族特色;修缮一体验园,体会吹芦笙、摇纺车、跳竹竿舞等民族风情;扩建一广场,提升打造民族团结活动场所;新建一旅游环线,形成以黄草坪为中心的民族特色旅游路线。建立“N”个社团优化教育模式。成立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社团30余个,包括打鼓、蜡染、刺绣、芦笙等,坚持每周开课,定期展示成果,形成系统化的民族文化教育模式。
多成果扬民族团结自信
通过“1+3”项目实施和民族文化教育传承,推动村社、学校、家庭民族团结进步实践和教育,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村社实践硕果累累。近年来,在少数民族聚居村夯实基础实施建设,加快产业发展。投入资金 1300万余元,新建公路10.5公里、硬化公路 5.3公里,实施人饮安全自来水工程、安装引水管道44800米、新建饮用水池12口,建成广场3个、公厕5 个。发展蜂糖李 1559.5 亩、竹产业1650 亩、茶叶700亩。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9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 3000 元。文化传承成果初显。当地传统土火锅、何氏鸭儿粑等获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个;民族文化传承作品烙铁画获四川省第十三届中小学校影视评选活动二等奖,少数民族舞蹈、校园音乐剧同时荣获宜宾市第九届中小学生艺术节一等奖。区域认同凤蝶自来。黄草坪秀丽风光享誉川南,3个村民族特色文旅产业发展迅速;学校校本课程研发深受好评,烙铁画作品走进北京;文江镇中心校承办宜宾市劳动教育教学研讨会暨课题研究培训会,接待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实践活动、四川省优秀校长深度研修班参观、市内市外十余所学校参观学习。
承民族精粹,弘多元文明。高县将继续坚持在全新视野下不断传承与创新,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为加快实现“撤县设市”、建成宜宾南部区域中心城市贡献民族工作力量。(高县县委统战部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