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哧”“哧”“哧”……响声从青神县宝镜社区大学地坝上传来,一道道长长的竹条从刮刀上一划而过,瞬间变成又薄又细的竹篾,卷曲的竹屑散落在地上。寻找“乡村匠人”活动现场,罗波乡宝镜村村民们正在津津有味地观摩学习着。
农村有句老话,“一技在手,吃穿不愁”。乡村匠艺既有文化价值,也有经济价值。
8月19日,青神县妇联、罗波乡妇联和青神县乡村妇儿促进会组织开展“传承民间技艺 寻找乡村匠人”活动,组织村民晒出并传承“竹与生活”的手艺。今年66岁的宋树华老人乐呵呵地说:“我提前几天就准备了,今天要亮亮我的绝活。”正在进行的是用竹编背篓展示,宋树华端详着手里青绿色篾片,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篾片在他那布满老茧的手上来回摆动,显得格外灵活。
青神县是中国竹编艺术之乡,竹制生产用器具尤多,有晒垫、簸箕、篾帽、筛子、箩筐、提篮、背篓、筲箕、箢篼等多个类别。乡村手艺凝结了先人的生存智慧,传承着村民们的精神信仰。活动现场,老人们手把手传授了传统竹编技艺。箩筐、背篼、提篮、滤箕等竹制农具编织对很多老人来说都不在话下,刀工纯熟,造型精巧,编制的农具坚实耐用。
乡村是文化的宝库。乡村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它包含着民俗风情、传统技艺等诸多方面,是乡村的根,是乡村繁荣兴旺的力量源泉。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建设的灵魂,乡村文化的振兴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重要途径。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我们喜获丰收,我们在社区大学开展活动,充分展现农民的时代风采,我们要坚定不移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为乡村振兴出份力。”老党员卿润莲说道。
“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过去传统的乡村手艺人非常盛行,他们拥有着无与伦比的匠心精神,通过这样的活动,传承乡村文化,培养乡土人才,展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青神县妇联有关负责人说。
青神县妇联依托中国农业大学留守人口社会支持项目,在宝镜村创新开展社区大学项目,重点关注农村“三留守”人员,宝镜村邻里关系更和谐,乡村自组织和互助小组更加活跃,有力地推进了基层社会治理,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时代城乡治理新格局。
“今年,我们喜获丰收,我利用空闲编制点簸箕等农具,今天还教授年轻人编草龙、舞草龙,一起祈福来年风调雨顺,有更好的收成。”宝镜社区大学学员葛学刚高兴地说。(杨芳 王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