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青神:一本《艾氏卷宗》 记录87岁抗美援朝老兵的生命华章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1-07-12 17:46:00 编辑:卜海英 点击:
“这是抗美援朝纪念章,这是抗美援朝70周年纪念章,这是‘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7月10日,青神县87岁的抗美援朝老兵艾吉庆用微微颤抖的双手将放在《艾氏卷宗》袋子里的奖章一一整齐摆放到桌上,说起曾经的过往。

“有一年我老伴被人欺负,人家要争她的房子,是我帮她保存的这个资料提供了证据,所以我做的这本《艾氏卷宗》既有意义,又有实用性。”艾吉庆举着他一手整理出来的《艾氏卷宗》,一脸满足。
这本《艾氏卷宗》装订着关于艾吉庆和他的妻子潘翠兰的学习、培训、毕业、结婚、任职、获奖、入伍、论文稿件、调解书、介绍信、家信、判决书等。在卷宗的右下角清晰地写着“保存期限:永久!”
17岁少年意气风发 一腔热血报效国家
“1952年8月,我们跨过鸭绿江,行军千里,步行到了朝鲜,一走就是几个月的路程……”回忆起抗美援朝的经历时,艾吉庆感慨地说,踏上朝鲜的土地,战争惨状扑面而来,上了前线,见到的朝鲜人大多是老人和小孩。敌机不时在上空投放炮弹,为了躲避轰炸,部队大多夜里行军,朝鲜战场不分前方和后方,甚至有时后方的牺牲多于前方,比前方还要惊险。前方是敌人正面的迎击,后方是敌机炮弹的不停轰炸。
“我身边有件军用雨布,是1951年离开故土开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时发给我们每个战士的,至今已经半个多世纪了。虽然这件雨布已经千疮百孔,但我舍不得丢弃,因为在阴暗潮湿的朝鲜坑道里,把它遮在头顶,抵御坑道滴水,才能利用战争的间隙睡好一觉。”回忆起在朝鲜的点滴往事时,老人眼中饱含泪水。
1934年出生于青神县汉阳镇的艾吉庆,16岁时参军入伍,随军援朝时他仅17岁。“当年一起援朝的还有和我从小一起长大的伙伴张中伟,然而,1953年战争结束,我回来了,他却永远地留在了那里。”艾吉庆说,“在战场上,我打过防空枪、运过弹药,多次与炮弹擦肩而过。我是幸运的,能回来就不错了。”
1951年,青神县共1200人入伍,当时全县人口总数只有10万人,相当于平均84人里就有一人参军。其中,500名军人支援朝鲜战场,剩下的人员分别参加剿匪和国防。去朝鲜的战友们,牺牲了111人……这些数字,艾吉庆至今仍然能够清楚准确地说出来,退休后,他经常翻看县志、也经常去烈士陵园看望他的老战友们。
60年钻石婚姻 伉俪情深践行爱和责任
“看,这是我年轻的时候,这是翠兰的毕业照,这是我们的书信,这是我们的结婚证……”艾吉庆翻开《艾氏卷宗》,那里有自己和老伴的所有的信物。它们不只是一张张泛黄的书页,更是两位老人爱情的见证。

“光阴荏苒,岁月仿佛是一条悠悠流淌的小溪,经过风风雨雨和坎坎坷坷的漫漫长路,在不知不觉中我与你已携手50个春秋,跨入金婚之期。如今,我们的共同愿望就是:相伴到永远。”翻开卷宗第一页,艾吉庆用颤抖的声音读着这首10多年前写给老伴的情诗,一旁的妻子侧着脸静静地望着老伴,眼中浸满了幸福的泪水。
说起二人的相识经过,还颇具有戏剧性。
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后,19岁的艾吉庆随部队回国,驻扎安徽省滁州市。
1957年,艾吉庆23岁,在部队上的生活渐渐稳定下来;潘翠兰20岁,正在西南民族大学学习彝语。
一次聚会,艾吉庆让老乡鲁巨林给自己介绍女朋友,鲁巨林开玩笑说,那就潘翠兰吧。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艾吉庆迅速从鲁巨林处拿到潘翠兰的通讯地址后,便迫不及待地写去了第一封信,并寄去了自己的近照。
就这样,艾吉庆每天都去收信室查看有没有回信。过了一段时间,艾吉庆终于收到了潘翠兰的回信。就这样,两人没有见面,仅凭一张照片、两封书信就决定在一起了,一场以信为媒的异地恋从此开了花。从1957年9月到1959年6月结婚,两年间,二人仅在1958年4月见过一次面。“当时我是觉得,他和我知根知底的,而且他是军人又是党员,很可靠。”潘翠兰说。
其实,潘翠兰也是汉阳镇的人,两人从小就认识,她住街头,他住街尾。“我们是青梅竹马,小时候我们就是很好的玩伴,翠兰比我小三岁,总爱跟在我们的屁股后面去抓蜘蛛、螃蟹、沙燕……特别可爱。”回忆起童年,艾吉庆长满皱纹的脸上笑意盈盈,知道鲁巨林介绍的是这个儿时小伙伴时,他就认定了她。
1959年6月4日,艾吉庆和潘翠兰迎来了人生中的幸福时刻,这一天他们结为夫妻。没有戒指、没有婚宴、没有彩礼,在潘翠兰工作的地方凉山州雷波县,仅邀请了潘翠兰的24位同事参加他们简单的婚礼。两张鲜红的结婚证、同事们送的绣着心形的签满名字的挂幅、还有一张穿着彝族服饰的结婚照,这三样东西艾吉庆至今珍藏。“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当时结婚时紧张又兴奋地心情,和现在的人是一样的。”艾吉庆说。
结婚后,他们开始了浪迹天涯、依然追随的生活。艾吉庆的部队从滁州到北京,从北京到蚌埠、蚌埠到合肥、合肥又到蚌埠等,前后辗转7个地方,二人维持了长达14年的分居生活。每当潘翠兰的工作刚调到艾吉庆所在的城市时,部队又要开始迁走了。
“我相当尊重翠兰,家里什么事我都听她的,发了工资马上就会交给她,只留一点点零花钱,我们朋友都知道。”艾吉庆柔情地说。
“其实只要做到相互尊重,经济公开这两点,基本上婚姻是不会有矛盾的。他把钱给我,我买什么也都会给他商量,不会私自花钱,而且,他在外面需要用钱的时候也是给足面子的,尊重是相互的。”潘翠兰补充说。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尽到了对子女的义务、对家庭的责任,我们一大家共12口人,有5名党员,儿子和孙子都是党员。我也教育他们,任何时候都要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艾吉庆说。
退休不褪志 耄耋之年发挥余热
1995年,年逾60的艾吉庆到了退休年龄,从岗位上退下来。
“90年代的时候,国家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很多村民不了解政策,于是我便报名参加了志愿者。”作为兼任着计划生育协会会长的志愿者艾吉庆,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走乡入户,从罗波到汉阳、从汉阳到天庙、从天庙到桂花,艾吉庆走遍了青神当时的所有乡镇。有时候一天就要去同一个人家里好几趟。他总是不遗余力、尽心尽责地宣传着计生政策。

“一颗红星头上戴,两面红旗飘两边。”艾吉庆从《艾氏卷宗》收藏袋中拿出他珍藏的老物件,讲解着红领章和红星的使用方法。他说,作为解放军战士,退役也不能褪色,退休也不能褪志,不论在何时何地,都要严格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已到耄耋之年的他,经常参加到公益活动中:帮助打扫卫生,参与志愿服务,用现身说法讲故事,给小朋友们讲解党史知识。
“今年发给我‘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我感到非常高兴,这是组织对我的鼓励和认可,我也会继续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好志愿工作。”艾吉庆拿起崭新的纪念章,用激动颤抖的声音说到。(吴敏 兰晋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