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成都双流区彭镇以土地整理项目为契机、以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以都市现代农业为主线,纵深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城乡融合加速重构,城市规划区融入成都芯谷产业功能区,农村区域构建“特色镇+川西林盘+田园综合体+农业产业园”模式,推动槐轩文化小镇、桃源小镇建设,打造提升“老茶馆”等5个文旅地标,启动保护修复胡家店子等11个川西林盘,建成“金马乡韵·空港桃源”田园综合体,“桃沅岛”重大项目加速建设,依托“成新蒲”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带,建成陵江桃园等14个产业基地,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深入推进。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实施污水治理、户厕改造、垃圾分类、生态修复、植绿增绿“五大行动”,建成舟渡村等6个“厕所革命示范村”,代表全区接受农业农村部检查验收,岷江村等15个村(社区)达标“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彭镇成为全区乡村振兴先进镇,创建鲢鱼社区等3个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临江村获评成都市“十大人居环境优美村”并荣获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
下一步,彭镇将认真贯彻中央、四川省委、成都市委和双流区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围绕建设与中国航空经济之都相匹配的乡村振兴示范区,大力实施“一带两轴三片”城乡融合发展布局,突出营造乡村业态场景、生态场景、形态场景,持续下足功夫建设乡村,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走在前列作出示范。
强化“一带”引领,做优业态场景
突出“成新蒲”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带“一带”引领,精致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植入田园综合体和川西林盘载体,做优“田园综合体+川西林盘+农业产业园”业态场景。
一是加速打造田园综合体。撬动社会资金18亿元,加快“桃沅岛”“云栖里”重大项目建设,与海蒂花园、吴家染坊等乡村开放式公园交相辉映,加速建设5000亩集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的田园综合体。二是精品修复川西林盘。引入社会组织、引进社会资本,坚持可进入、可参与、可消费、可体验,市场化运作,精品修复徐瓦窑等4个形态优美、特色鲜明、魅力独具的川西林盘。三是高效发展现代农业。坚持规模化种植、品牌化打造、效益化产出,建设高标准农田13000亩,严守农地姓农底线,整治647宗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复垦200亩,在“成新蒲”快速路沿线羊坪等7个村(社区)实施花卉树木“腾退计划”、扩种粮油3000亩,重塑川粮荣光,再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景象。瞄准高附加值农作物、农产品,持续扶持蓝莓、草莓、郁金等特色品牌农业产业,重点做好“小蓝(草)莓大产业”文章,健全产品种苗→采摘→销售全产业链。针对城市中高端群体需求,实行农产品溯源种植,生产放心“菜篮子”,采取田间超市“会员制”、线上线下等多途径营销,提升产业效益。
着力“两轴”建设,做优生态场景
依托金马河、杨柳河水系生态本底,加强金马河休闲观光轴和杨柳河文化体验轴“两轴”建设,打造美丽宜居、吸聚乡村旅游的生态场景。一是提速宜居工程建设。加快完成金河村、永和村幸福美丽新村建设项目,新建杨柳河畔等4个安置小区。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全覆盖实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创新推行“河长+段长+点长”落实“河长制”,开展清河、护岸、净水、保水,2021年完成金河村2组、金马村5组散居院落污水直排等15项水生态治理,完成红石场镇配套管网和彭家场场镇雨污管网建设工程。二是提速特色小镇建设。按照规划建设杨柳湖城市副中心,完成杨柳湖核心区及配套设施建设要素保障。配合加快槐轩书院建设,持续保护修复彭家场老街,放大“网红打卡地”效应,拓展运营民宿、餐饮等产业,营造古今交融、“烟火气息”浓厚的新场景,建成深度融合公园城市建设、传承本土人文精神的特色镇。
统筹“三片”联动,做优形态场景
创新全域协同、连片规划路径,强化城市地铁驱动片和科创服务驱动片及生态景观驱动片“三片”联动,升级打造一批文化创意、创新带动、生态旅游消费形态场景。一是营造城市地铁驱动片消费形态场景。引进社会资金1.8亿元,组团柑梓、木樨、兴福等村(社区),重点打造2300亩乡村文化和特色集市的“乡村TOD”。二是营造科创服务驱动片消费形态场景。盘活土地整理项目节余集体建设用地,组团鲢鱼、临江、永和等村(社区),重点打造7000亩乡村蜀韵艺术和科创孵化的“天府艺术乡,科创微聚落”。三是营造生态景观驱动片消费形态场景。立足水田交织、产业集聚优势,组团金河、金马、舟渡等村(社区),重点营造金马河沿线岷江水润、美田弥望的“滨河后花园”。同时,整合特色农业产业、地标文化等资源,发布808万元社区服务资源清单,搭建与社会组织、社会企业双向交流平台,集中集成消费形态场景营造,绘制社治文旅地图,打造全区首个与文化、旅游、农业、产业、居商联盟有机融合的社治IP集群。通过营造新的乡村消费场景,与空港商务区和电科小镇错位发展、互融互通,将“过境流量”转化为“经济流量”。(汤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