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上午,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召开发布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四个一’建设”推进情况的新闻发布会,主要通报了重庆法院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四个一’建设”推进情况,以及未成年人审判工作相关情况两个方面内容。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孙海龙在会上发言。

新闻发布会现场
推广“‘四个一’建设”,形成法治教育整体合力
开设一个小公民法律课堂,打造法治教育靓丽品牌。2017年以来,全市法院累计开展各类法治教育活动800余次,受众20万余人,累计邀请100余位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参与活动,先后完成50余次网络视频直播和图文直播,得到师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建立一支法治教育队伍,提升法治教育专业能力。在全市法院组建法治教育队伍,队伍由院庭领导牵头,员额法官或法官助理参与,以青年党员干警为主要力量。全市法院现已组建212人的小公民法律课堂讲师团和207人的法治教育工作室讲师团。
开发一套法治教育标准课件,服务法治教育高质量开展。编撰出版相关法律读本、宣传手册以及进行微视频、微电影等视听传媒资料创作,丰富法治教育载体和内容。
组建一间法治教育工作室,实现教育与保护双轮驱动。依托少年法庭改革,各中基层法院在审判区内设置一间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工作室,开展创新法治宣讲、庭审旁听、模拟法庭等活动。
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致力于打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科学规范的未成年人保护、犯罪预防和法治教育工作机制,实现对未成年人权益双向、全面保护。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办对全面推广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四个一’建设”工作机制给予肯定。
依托“‘四个一’建设”,推动形成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大格局
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从社会各个方面吸取力量,将社会热心人士、有关部门等资源结合起来,推动未成年司法保护大团结、大格局,促进形成高覆盖面、高专业性、高灵动性的服务保障机制。
一是联合团市委启动“双援帮扶”项目。今年5月,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与团市委签订《构建未成年人“法律援助+心理咨询”双援帮扶模式的合作框架协议》,正式启动“双援帮扶”项目。二是深入推动兼职法治副校长工作。目前全市法院有224名法官、辅助人员被选聘为各中小学校兼职法治副校长。三是推动完善成渝两地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协作机制。市五中法院与成都中院共建成渝犯罪信息协作筛查机制,禁止有侵害未成年人行为记录的人员从事经常接触未成年人的工作。
充分发挥审判职能,切实保护未成年人权益
妥善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坚持对未成年人犯罪“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严惩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犯罪,坚持以“零容忍”态度,特别是加大对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的打击力度。依法审理涉未成年人民事及行政案件,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裁判,获得社会各界广泛好评。努力推动未成年人审判专业化建设,市高法院出台《少年法庭案件审理范围指南》,在全市范围内逐步实现涉未成年人刑事、民事、行政案件“三审合一”。
2017年以来,全市法院依法审理涉未成年人案件82411件,其中刑事案件8434件,占比10.2%;民事案件73831件,占比89.6%;行政案件146件,占比0.2%。向社会公开发布全市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典型案例23件。
下一步,市高法院将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依法妥善审理与未成年人密切相关的各类案件,实现对未成年人的双向、全面保护。二是大力推广“‘四个一’建设”法治宣传教育品牌,构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新格局。三是进一步强化院团联合协作,加强未成年人法律援助和心理咨询服务。四是充分发挥兼职法治副校长法治教育功能,增强中小学生自我保护意识,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以及校园欺凌等不良行为。五是强化未成年人审判专项司法统计和调查研究工作,加大司法建议工作力度。
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是人民法院的重要职责,也是人民法院积极参与国家治理、有效回应社会关切的必然要求。重庆法院将进一步拓展审判视角,更新保护理念,释放司法智慧,以持之不懈的努力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司法保障。(晋子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