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你的“彩虹桥”,我有我的“五道口”,那里还有一朵“向日葵”……听上去五花八门,不知所云。实际上,这些都是重庆市沙坪坝区为了提升基层政务服务能力所打造的“品牌”项目。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立足实践推陈出新,打造特色亮点,今年沙坪坝区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提出了打造“一镇一品”的工作要求,提升服务理念、创新特色做法、增强群众获得感,以品牌促提升、以品牌出效应。
“好听”更要“好用”
家住陈家桥街道桥南社区的王大爷腿脚不便,每年都为办理领取养老金人员待遇资格认证烦心。今年眼看又要办理资格认证了,正在王大爷焦心的时候,街道和社区工作人员敲响了王大爷家的门,说明来意后,随即为他现场办理了相关手续。同样,灵活就业人员李女士到陈家桥桥北社区办理个人身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续保,社区人员看了相关材料后,当场为李女士提供了就业登记和就业困难人员社保补贴申领的业务办理。
之所以能“在家无忧办”、“一件事一次办”,得益于陈家桥街道今年打造的“彩虹桥”政务服务品牌。
所谓的“彩虹桥”,其实就是把相关服务归结为7种颜色,即“红色”暖心服务、“橙色”放心服务、“黄色”耐心服务、“绿色”贴心服务、“青色”舒心服务、“蓝色”精心服务。而王大爷正是享受了街道开展为特殊群体主动上门“红色”暖心服务,李女士也成为了“蓝色”精心、“紫色”省心服务的受益者。
这些“有色”服务,不仅对基层进行业务整合和流程再造,同时还催生出一系列标准的服务考评机制。仅今年,该公共服务中心就通过“彩虹桥”这一品牌为126名群众提供上门服务,共评出“窗口之星”11人,“微笑之星”28人。
事实上,今年按照“一镇一品”的工作要求在镇街打造特色“品牌”服务,虽然内容上各有不同,但目的都是为了围绕老百姓的需求提供有效服务。
像在丰文街道,就依据自身实际打造了“标识鲜明亮街口、办事前移站窗口、便捷服务到门口、温馨服务暖心口、闭环监督抓端口”的政务服务“五道口”品牌,特别是组建的“搭把手”上门服务团队,累计上门服务125次、办结事项53项、解决急难问题15个,惠及辖区特殊群体1231人次。
在渝碚路街道,则依托自身成熟的“网格化”管理,将基层政务服务融入到“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难在格中解、情在格中结”的街道“向日葵”网格员队伍中,让最熟悉百姓的人去做最熟悉的事,贴心解决群众的难题。
通过这些“花式”基层政务服务品牌,不少老百姓都有了一种很直观的感受:过去难办的事好办了,需要来回跑的事一次性就办好了,不会办的事也有人帮着办了。
多下“深水区” 多打“组合拳”
“做好基层公共服务,关键是要提高针对性,老百姓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沙坪坝区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谢丽萍表示,政务服务其实就是一种与老百姓面对面的服务,做得好与不好,老百姓都看在眼里。只有各级政务服务中心的办事效率大大提高,满足老百姓办事需求,群众办事的“运行”成本才会大大降低。
正因如此,全区今年以来催生出的一系列“花式”政务品牌,体现的就是政务服务在“下深水”探索改革中所打出的一套“组合拳”。它们以更加精细化、个性化、标准化、便捷化的服务,让基层百姓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除此之外,“一镇一品”也让基层团队凝聚力更强,不仅调动了团队能动性,激发了团队创造力,同时也防止了基层在政务服务上“走流程”或者“庸懒散浮拖”的现象发生。
谢丽萍表示,“一镇一品”重点不是在品牌,更多的还是要把心思花在“一”上。在打造品牌的过程中,要朝着一个目标、形成一个机制、梳理一套清单、制定一个准则。“只有这样,政务服务才能塑造新形象,建立群众好口碑,用‘零距离’的服务发挥出基层‘邻距离’的作用。”谢丽萍说。(张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