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三年被区委区政府评为“尊师重教先进集体”,设立江津区首个镇级“爱心教育基金”奖优济困上千人次,获评重庆市首届“书香之镇”…...翻阅石蟆镇教育均衡发展的“高分答卷”,每个石蟆人脸上都洋溢着自豪。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项项沉甸甸的荣誉背后,是石蟆镇对教育均衡发展始终如一的执着与努力,也源于“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地位”的思想共识。
“爱心教育基金”筑梦千人
“3年前,在我家最困难的时候,得到了政府的关心和资助。现在,我已大学毕业,找到了理想的工作,我将像你们一样把爱心传递下去!”近日,负责石蟆镇“爱心教育基金”的曹老师收到了这样一条微信。
为了不让辖区学生因贫失学,历来崇文重教的石蟆镇党委政府积极作为,于2017年联合成都江津商会、石蟆商会,家乡成功人士筹集资金210余万元,成立了江津区首个镇级“爱心教育基金”。
据统计,自2017年成立“爱心教育基金”至今,基金会已接受爱心捐款300余万元,累计奖扶优秀困难学生1500余人次,发放奖扶金230余万元。
9月8日在爱心教育基金发放活动上,石蟆镇向基金会捐款10万元。会上,石蟆镇党委书记向军强调“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我们不仅要办好爱心教育基金还要坚持一届接着一届的办下去。”据了解,石蟆镇每年坚持补助10至15万元,用于支持教育事业。
一笔笔善款,凝聚了一片片爱心,展现了石蟆企业家的奉献精神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
“花开三朵”彰显教育特色
长江流淌而过,孕育出一座千年古镇。近年来,石蟆镇依托学校、家庭、社区,结合地域文化,重点打造“诗词文化”“江石文化”“农耕文化”等特色文教品牌,催生出“花开三朵,各表一枝”的教育教学新业态。
秋风飒爽的十月,江津八中的同学们正围坐在校园内的古树下朗诗歌,书香文化盈溢校园。江津八中是重庆市第一个“中华诗教先进单位”,校内有白屋诗社,并定期出版《白屋诗林》。
不止校园,石蟆镇在社区推出的“清源诗苑”还获评社区教育全国终身学习活动品牌。热爱诗词、创作诗词、吟咏诗词的特色已在石蟆镇蔚然成风。截至目前,全镇共有176名会员加入区级以上诗词学会。
与此同时,为让“艺术之花”绽放校园,石蟆镇羊石小学将“江石文化课”搬进自然。课堂上,孩子们一边捡拾具有特色纹理的天然卵石,一边聆听老师讲解江石文化的精神内涵,不少孩子“载石而归”,为“爱石”创意取名、作画和雕刻。“谦逊、包容、执着、奉献”的江石精神和身临其境的课堂体验,让江石成为孩子们的艺术启蒙之石。
雨后初霁,走进石蟆小学劳动教育体验园,只见田塘菜地,蔬果挂枝,美丽校园“演变”成了清新田园。
当下教育普遍局限于室内课堂,建设劳动教育体验园,就是为了让学生体验劳动感受自然。”该校负责人梁勇介绍:“体验园规模达20亩,种有龙眼、橄榄等10余种瓜果蔬菜、经济作物,每名学生每周至少上1次体验课。”学习之余也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农耕种子。
“双轮驱动”助力优质教育
一手抓基础设施改善,一手抓教师队伍建设,双向促进石蟆教育均衡发展。走进石蟆小学“科技体验馆”,里面不时传来学生们爽朗的笑声。“这是全区农村小学中的首个现代农业科技馆。”科技教师王家高自豪地说,“现在我们山里娃娃一样享受城里的教育。”
近年来,石蟆镇大力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不输城区的教学设备以及尊师重教氛围,留下了一批批年轻的优秀教师。据统计,辖区584名教师中,研究生以上学历18人,本科以上学历500余人,30岁以下教师220余人。
来自二溪小学的刘娅老师感慨地说:“每年教师节,党委政府都会开展庆祝活动,校区虽远但该有的补贴一项不落,每位老师都住上了‘套房’,条件很好。”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石蟆镇投入500万元改建橄榄大道,投入1200万元新建平安大道和江津八中绕校路,投入30万元进行江津八中校内荷塘清淤,投入20万元完成稿子小学球场和杨柳小学饮水工程改造。一项项“真金白银”的投入,充分显示了石蟆镇党委政府发展教育的坚定决心。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下一步,石蟆镇将保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劲头,以工作实绩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成绩单。(程雅琦 赵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