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9月,重庆公路物流基地实现交易额727.8亿元,同比增长约45.2%,税收15.5亿元,同比增长约56.5%。到今年底,重庆公路物流基地预计将在巴南区的5个千亿级产业中率先实现产值1000亿元、实现税收20亿元以上。
这份靓丽成绩单背后,是巴南党建与企业发展深度融合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巴南区委立足现代快递物流特色,让党组织扎根物流企业,推动快递物流行业党建工作取得新成效,走出了一条党的建设与行业发展互融共促、同频共振的巴南路径。
吹响“集结号”,把队伍“聚起来”
重庆公路物流基地是张云芳来重庆就业的第一站,在这里,她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但作为一名青年党员,找不到党组织一直是他心中的遗憾。“之前没有党组织,不知道怎么参加组织生活,心里一直空唠唠的。”张云芳感慨道,如今,基地有了党组织和党群阵地,终于有了个温暖的大家庭。
着眼全区快递物流企业主要集聚物流基地、少数分散在镇街的实际,2019年11月,在区委组织部的指导下,重庆公路物流基地成立党委,归口管理园区22家快递物流企业的党建工作,建立区委非公工委领导定点指导,行业主管部门党委(党组)、物流基地党委领导联系帮扶,快递物流企业书记纳入驻地区域化大党委“三方”联动机制,形成区域化服务模式,构建起条块融合、区域统筹的党建工作格局。
针对在快递物流企业中,党员职工本就是业务骨干,承担了大量生产经营任务,长期加班加点的特点,基地党委线上采取“互联网+”模式,构建党员教育“云课堂”,发布“微课堂”、组织党员开展“微讨论”;线下开展党史学习知识竞赛、参学革命遗址、红色团队拓展训练等活动,进一步坚定信心、凝聚共识,培育党员们对行业和企业的归属感、责任感,孕育出越发蓬勃的“红色力量”。
在推动全区快递物流行业发展中,巴南区通过党建引领,广泛开展“小岗位、大形象”“我是党员我先行”等活动,引导快递物流行业增强组织力为重点,设置近50个党员示范岗,成立党员标杆分拣线、党员标杆流动车、党员模范站点,实现点、线、车队上党员队伍覆盖、急难大件运输线上有党员、党员标杆分拣线上分拣正确率100%,让党旗在快递物流中高高飘扬,凝聚起先锋示范促发展的强大动能。
促发展激发新活力,“小包裹”串联“大格局”
在基地内的保税物流中心,京东全球购仓库的工作人员正在紧张打包,一条条自动化的黑色履带就像一条条过山车道,纵横交错地密布着,各式各样的货物按编码在履带上运行,有条不紊地落入分拨口分拣装车,大量海外产品在这里集中并快递到消费者手中。
作为电商巨头,京东集团为何落子重庆公路物流基地?
“我们除了看中重庆公路物流基地的区位优势、平台优势和产业基础外,更看重巴南近年来着力优化营商环境,为入驻企业全程开展‘保姆式服务’”。京东巴南物流园相关负责人说,企业办理业务不用出基地就可以实现“一窗综办”,减少了很多环节、节省了很多时间。
“是党建引领出了良好的发展环境。”重庆公路物流基地党委书记刘功峰说,党建工作是围绕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为入驻企业做好服务,发挥民营企业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来开展的。
同时,重庆公路物流基地还建立了党群服务中心,设置审批服务窗口8个,进驻了155项与企业投资发展密切相关的行政审批服务事项,采取了“保姆式”的服务方法,为企业员工办理党群关系转接、指导企业组建党组织、群团组织,为企业提供办理登记、食品流通许可、税务办理等服务。在党建引领中,重庆公路物流基地为企业落地建设专门设置了“项目管家”,进行精心的服务。
共治理凝聚新力量,“小蜜蜂”服务“大民生”
快递物流从业人员是典型的“游隙群体”,在日常生活中就像“流体”,游走在群众生活之中,具备深度嵌入型、技能优势性、高度机动性、组织协作性的特点。巴南区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引导快递物流从业人员积极参与长江生态保护,借助工作优势,有效打击非法售卖,保护长江生态。
“我们专门针对外卖、快递、物流等从业人员设计制作了禁渔宣传卡片,有效策动群众共同打击非法售卖,携手保护长江生态。”巴南区公安分局民警表示,现在网络物流十分发达,快递和外卖从业者最容易接触到商户和顾客,有的外卖小哥对餐厅的供货渠道都很熟悉,如果广大快递物流人员参与到长江生态禁渔工作中,信息渠道就可以更加畅通。
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小蜜蜂”成为助推巴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成员。作为一名党员,在重庆凤梧商贸有限公司负责物流工作的巫祥刚也积极参与到巴南经济社会发展中来。
今年7月,河南下暴雨受灾严重,公司党支部向公司倡议勇担社会责任,应向河南运送一批物资,巫祥刚得知后主动申请去往灾区送物资,并率队带领3辆大卡车一同前往河南灾区运送物资。
“我们还动员快递物流党员佩戴党员徽章上岗服务,主动亮身份、当表率,引导快递物流从业人员参与村(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主动融入社区治理,探索成立“渝快侠”志愿服务队。”巴南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同时,依托巴南客户端问政平台,建立“发现-核实-处理-反馈”的沟通机制,打通基层治理的“最后一米”。(宋文励)